书库社会、艺术与文化“废除文科学部”的冲击
书籍封面

“废除文科学部”的冲击

作者 吉见俊哉(Shunya Yoshimi)
18.0 分钟

摘要

“废除文科学部”的冲击总结

  • 本书主要讲述了日本“废除文科学部”事件,揭示了文科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强调文科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探讨了大学教育的未来方向。
  • 你能获得:了解日本大学教育改革的背景和问题,认识文科的价值与潜力,学习如何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为个人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核心内容:

1. “有用”的两个维度:完成目的的有用性与创造价值的有用性

  • 详细解释:
    • 完成目的的有用性:在目标明确的情况下,找到实现目标的最优解,理工科擅长。
    • 创造价值的有用性:发现目的或价值尺度,重新审视或创造新的价值尺度,文科的“有用”。
    • 举例:友人或老师的一句话让你茅塞顿开,此前觉得棘手的问题一下子迎刃而解。
    • 行动建议:重新评估你的学习和职业目标,思考如何结合文理知识,创造更大的价值。

2. 人文社会学科与“教养”“博雅”的区别

  • 详细解释:
    • “教养”概念与“国民国家”的形成相关,具有国民规范性质,难以跨越国界。
    • “博雅”兼含文理双方,构成的比例是文科:理科:艺术=3:3:1。
    • 人文社会学科是专而精的专业领域,不等于广博的教养。
    • 举例:古代的自由七艺:文法学、修辞学、逻辑学、代数学、几何学、天文学和音乐。

3. 新自由主义背景下的大学改革

  • 详细解释:
    • 大纲化:放宽教养教育的限制。
    • 重点化:研究生院重点化,增加研究生招生名额。
    • 法人化:国立大学法人化,引入竞争原则。
    • 详细解释:
      • 这些改革旨在提高大学的竞争力,但也导致了文理待遇差距扩大、教学科研能力下滑等问题。
      • 研究生院重点化使得研究生学历贬值,研究生专业与社会需求脱节。
    • 行动建议:积极参与大学改革讨论,关注教育政策变化,为大学发展贡献力量。

4. 大学应从“甲壳类”向“脊椎动物”进化

  • 详细解释:
    • 日本大学面临五重壁垒:入学考试、求职、学部、学年、语言。
    • 突破这些壁垒,大学需要建立更灵活、开放的组织结构。
    • 引入宫本武藏的“二刀流”,提倡主修副修或双主修,培养跨学科人才。
    • 详细解释:
      • “横骨”: 打破学术和语言之墙,强调跨学科学习和知识的融合。
      • “纵骨”: 贯穿入学考试、学年和求职之墙,建立从高中到社会的连续学习通道。
    • 举例:
      • 信息科学(工学)+ 知识产权法(法学)。
      • 环境科学(工学)+ 亚洲地域研究(社会科学)。
    • 行动建议:在学习过程中,尝试跨学科学习,培养多元思维能力。

5. 人生三度入大学

  • 详细解释:
    • 改变大学生年龄结构异常同质化的问题。
    • 第一次(18-21岁):高中毕业后直接进入大学。
    • 第二次(30-35岁):积累工作经验后,重新进入大学学习新知识。
    • 第三次(60岁前后):职业生涯接近尾声,再次进入大学开拓新的人生。
    • 详细解释:
      • 强调大学应成为人生各个阶段都可参与的组织。
      • 打破对大学的固有认识,实现大学的结构转型。

6. “主动学习”模式的课堂实践

  • 详细解释:
    • 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思考。
    • 课程设置少而精,增加课程学时和学分,严格成绩评定。
    • 举例:“Attack Me!”课程,学生批判教师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
    • 行动建议:
      •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主动思考问题。
      • 质疑权威,提出自己的观点。

7. 大学的根本:人类的普世价值

  • 详细解释:
    • 大学应超越国家和政治,追求人类的普世价值。
    • 作为有用性基础的游戏性:大学知识生产应建立在“游戏”之上,保持自由和创造力。
    • 举例:
      • 欧洲的大学,在长期的战乱中,一直绵延不绝,以追求人类的普世价值为最高目标。
      • 哥白尼的事迹,年轻时多领域学习,最终提出了日心说。

问答

Q: 为什么“废除文科学部”的说法会引起轩然大波?

A: 因为这一说法触及了长期以来社会上存在的“重理轻文”观念,引发了人们对文科价值的质疑和担忧。

Q: 如何理解“文科亦有用”?

A: 文科的“有用”在于其能够创造价值尺度,对现有的价值进行批判和反思,从而在长远来看对人类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Q: 大学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

A: 大学的未来发展方向是打破壁垒,实现多线条的教育模式,将大学教育与人生各个阶段相结合,培养具有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思维导图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对大学教育、社会文化问题感兴趣的读者,特别是教育工作者、政策制定者、大学生以及关注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人士。本书内容深入浅出,既有对历史背景和政策脉络的梳理,也有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反思,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科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并为未来的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此外,对于那些对日本社会和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本书也是一本了解日本高等教育体系和文化价值观的重要读物。

作者背景

吉见俊哉是日本著名的社会学者和文化研究学者,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媒体文化、都市文化、大众文化等。他曾担任东京大学教授,并在多个国际学术机构担任职务。吉见俊哉以其对当代社会文化现象的敏锐观察和深刻分析而闻名,著有多部具有影响力的学术著作。他的研究不仅关注日本本土的文化问题,也积极参与全球范围内的学术对话,对文化研究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作品常常能引发人们对社会现实和文化价值的深刻反思。

历史背景

本书创作的历史背景是日本社会长期存在的“重理轻文”的观念,以及2004年国立大学法人化后文科地位日益下降的趋势。在全球化和经济竞争的压力下,日本政府更加重视理工科教育,以培养能够直接服务于产业界的人才。这种政策导向使得文科教育被边缘化,甚至出现了“文科无用论”的极端观点。此外,2015年日本文部科学省(文科省)向管辖下的各国立大学法人校长下发了一份通知,题为《关于国立大学法人等组织及业务的整体调整》,该通知引发了一场关于“文部科学省要废除文科学部”的轩然大波,造成了强烈的社会冲击。本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对这一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和反思,探讨文科教育的价值和未来。

章节摘要

音频

Comming S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