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梳理了1949年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五次路径选择,揭示了从传统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演变过程,并探讨了每次选择的原因和影响。
你能获得: 了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脉络、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逻辑、思考中国未来发展方向。
共产党人的社会理想与新民主主义政策存在内在紧张关系。
担忧“资本主义自发倾向”,特别是农村干部发家致富后可能动摇对社会主义的向往。
新政权巩固后,认为国家力量足以对私人经济进行和平改造。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型”工业化,必然排斥市场和依赖计划。
详细解释:
国际环境:两大阵营对立和朝鲜战争的爆发,使中国倒向苏联。
苏联模式的成功经验:斯大林模式在短期内实现了工业化,对中国具有吸引力。
共产党人的赶超冲动:希望尽快实现工业化,赶上甚至超过西方发达国家。
详细解释:
苏共二十大后,毛泽东等领导人希望探索中国自己的道路。
强烈的赶超冲动:希望用全民动员的办法创造经济奇迹,赶超英美。
乌托邦理想:试图通过建立“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超越苏联,建立一种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新模式。
详细解释:
“大跃进”失败后,党内出现分歧,毛泽东认为一些人发生了政治动摇,出现了资本主义和修正主义倾向。
中苏分裂:中国批评苏联是修正主义,实质上是经典社会主义同社会主义改革的一次激辩。
毛泽东要清理党内一大批人,改造整个党,进行一场社会大试验,反官僚主义反特权。
详细解释:
“文革”带来的伤人太多,谁都不愿意再回到“文革”。
老百姓生活太苦了,民生问题已经成为很重大的政治问题。
重新出山的老干部、知识分子和基层普通民众推动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
详细解释:
摸着石头过河:没有清晰的路线图,实践推动政策走。
渐进式改革:避免激进改革可能带来的社会震荡。
开放本身就是改革,开放又推动了改革。
始终坚持了自主选择的原则,没有接受任何“一揽子”方案。
详细解释:
公权力私有化:权力与资本的合谋与分账,即所谓权贵资本主义。
商业原则对社会的全面渗透:社会底线失守,社会诚信流失。
详细解释:
A:实行新民主主义、仿效苏联模式、追寻赶超之路、发动继续革命和转向改革开放。
A: “文革”造成的混乱和破坏,使越来越多的人对“文革”产生怀疑和否定,从而形成了反“文革”的力量。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超越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实行市场经济、多种所有制并存和对外开放。
A:中国需要逐步走上民主的道路,但通向现代民主的道路只能是渐进的中国式的。
本书适合对中国当代历史、政治经济发展感兴趣的读者,特别是希望了解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历程的学者、研究人员和政府工作人员。
本书创作于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作者希望通过梳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五次选择,为人们思考中国未来走向提供某种历史经验的支持。在社会转型尚未完结、对于当代中国史的看法分歧很大的社会背景下,本书的出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