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库历史筚路维艰
书籍封面

筚路维艰

作者 萧冬连
18.0 分钟

本书对当代中国的历史轨迹作了逻辑梳理, 包括实行新民主主义, 仿效苏联模式, 追寻赶超之路, 发动继续革命和转向改革开放五部分内容.

摘要

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

  • 本书梳理了1949年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五次路径选择,揭示了从传统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演变过程,并探讨了每次选择的原因和影响。

  • 你能获得: 了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脉络、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逻辑、思考中国未来发展方向。

核心内容:

1. 放弃新民主主义的原因:

  • 共产党人的社会理想与新民主主义政策存在内在紧张关系。

  • 担忧“资本主义自发倾向”,特别是农村干部发家致富后可能动摇对社会主义的向往。

  • 新政权巩固后,认为国家力量足以对私人经济进行和平改造。

  •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型”工业化,必然排斥市场和依赖计划。

  • 详细解释:

    • 新民主主义政策,虽然在初期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社会稳定,但其包含的多种经济成分与共产党追求的社会主义理想存在根本冲突。
    • 共产党人担心,如果任由个体经济发展,会导致社会分化,削弱党的执政基础。
    • 此外,为了实现快速工业化,共产党需要集中资源,而新民主主义政策下的市场经济难以满足这一需求。

2. 仿效苏联模式的原因:

  • 国际环境:两大阵营对立和朝鲜战争的爆发,使中国倒向苏联。

  • 苏联模式的成功经验:斯大林模式在短期内实现了工业化,对中国具有吸引力。

  • 共产党人的赶超冲动:希望尽快实现工业化,赶上甚至超过西方发达国家。

  • 详细解释:

    • 在冷战背景下,中国选择与苏联结盟,接受苏联的援助和发展模式。
    • 斯大林模式在短期内实现了工业化,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范例。
    • 中国共产党人急于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希望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实现快速赶超。

3.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原因:

  • 苏共二十大后,毛泽东等领导人希望探索中国自己的道路。

  • 强烈的赶超冲动:希望用全民动员的办法创造经济奇迹,赶超英美。

  • 乌托邦理想:试图通过建立“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超越苏联,建立一种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新模式。

  • 详细解释:

    • 在苏共二十大后,毛泽东等领导人希望探索一条不同于苏联的发展道路。
    • 强烈的赶超冲动和乌托邦理想相结合,促使他们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 他们希望通过全民动员和集体化生产,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的过渡。

4. 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原因:

  • “大跃进”失败后,党内出现分歧,毛泽东认为一些人发生了政治动摇,出现了资本主义和修正主义倾向。

  • 中苏分裂:中国批评苏联是修正主义,实质上是经典社会主义同社会主义改革的一次激辩。

  • 毛泽东要清理党内一大批人,改造整个党,进行一场社会大试验,反官僚主义反特权。

  • 详细解释:

    • “大跃进”的失败引发了党内对发展道路的争论,毛泽东认为一些人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 中苏分裂加剧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毛泽东决心防止中国走上修正主义道路。
    • 毛泽东希望通过发动群众,清除党内的“走资派”,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5. 转向改革开放的原因:

  • “文革”带来的伤人太多,谁都不愿意再回到“文革”。

  • 老百姓生活太苦了,民生问题已经成为很重大的政治问题。

  • 重新出山的老干部、知识分子和基层普通民众推动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

  • 详细解释:

    • “文革”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促使党内和知识界对过去所走过的道路进行深刻反思。
    • 民生问题日益突出,要求改善人民生活的呼声日益高涨。
    • 重新出山的老干部、知识分子和基层普通民众共同推动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

6. 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

  • 摸着石头过河:没有清晰的路线图,实践推动政策走。

  • 渐进式改革:避免激进改革可能带来的社会震荡。

  • 开放本身就是改革,开放又推动了改革。

  • 始终坚持了自主选择的原则,没有接受任何“一揽子”方案。

  • 详细解释:

    •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在于采取了渐进式改革的方式,允许试错和调整。
    • 开放政策不仅引进了外部资金和技术,也引进了新的观念、规则和制度。
    • 中国决策层始终坚持自主选择的原则,没有照搬西方模式,而是根据国情进行改革。

7. 当今中国面临的挑战:

  • 公权力私有化:权力与资本的合谋与分账,即所谓权贵资本主义。

  • 商业原则对社会的全面渗透:社会底线失守,社会诚信流失。

  • 详细解释:

    • 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权力与资本的结合导致腐败现象滋生。
    • 商业原则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导致道德滑坡和社会诚信缺失。
    • 这些问题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

问答:

Q: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是什么?

A:实行新民主主义、仿效苏联模式、追寻赶超之路、发动继续革命和转向改革开放。

Q:为什么说“文革”培养了反“文革”力量?

A: “文革”造成的混乱和破坏,使越来越多的人对“文革”产生怀疑和否定,从而形成了反“文革”的力量。

Q: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传统社会主义有什么区别?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超越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实行市场经济、多种所有制并存和对外开放。

Q:本书对当今中国有什么启示?

A:中国需要逐步走上民主的道路,但通向现代民主的道路只能是渐进的中国式的。

思维导图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对中国当代历史、政治经济发展感兴趣的读者,特别是希望了解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历程的学者、研究人员和政府工作人员。

作者背景

萧冬连先生是党史国史界的名家学者,著作甚丰。他长期从事微观研究,并在微观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宏观梳理。他以“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转向”为主要线索,对1949年以来的中共历史进行了精彩的概括,展现了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历史的深刻理解。

历史背景

本书创作于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作者希望通过梳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五次选择,为人们思考中国未来走向提供某种历史经验的支持。在社会转型尚未完结、对于当代中国史的看法分歧很大的社会背景下,本书的出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章节摘要

音频

Coming S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