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探讨问题如何产生、持续存在和解决。核心在于悖论现象,即常理行为导致失败,而非理性行动带来转机。本书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变与不变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在问题解决中运用。
第一序改变:在系统内部发生,不改变系统本身结构的变化。
第二序改变:改变系统本身的变化,是“改变之改变”。
详细解释:第一序改变就像在同一车档位上踩油门,只能在现有范围内调整。第二序改变则像换挡,能跳出原有范围,实现根本性的改变。
举例:做噩梦时,梦中无论如何挣扎(第一序改变)都无法醒来,只有醒来(第二序改变)才能跳出梦境。
常理的"解决方案"反而成为问题本身。
"持续加强同一行动"导致问题恶化。
详细解释:人们试图通过强化某种行动来解决问题,但如果行动本身不当,反而会加剧问题。例如,禁酒令本为解决酗酒问题,却导致走私、贪污等新问题。
举例:父母为了让孩子快乐,强迫孩子“不高兴就是不乖”,反而使孩子产生更多负面情绪。
否认问题的存在,攻击指出问题的人。
粗糙地简化复杂的世界,拒绝看到事物的复杂性。
详细解释:这种态度将复杂问题简化为单一因素,拒绝深入分析。例如,将所有环境问题归咎于人的贪欲。
举例:年轻人反对机场安检,认为这是对个人自由的侵犯,却不考虑劫机带来的安全风险。
坚信存在最终、完美的解决方案,追求不切实际的理想。
分为内射式、过程式、投射式三种形态。
详细解释:内射式将无法实现目标归咎于自身,导致抑郁;过程式沉溺于准备,永远无法到达目标;投射式认为自己站在真理一边,将异议者视为敌人。
行动建议:接纳生命中的不完美,专注于解决具体问题,而不是追求虚幻的乌托邦。
沟通中包含逻辑矛盾,令人进退维谷。
“自动自发一点!”类型的要求,实际上无法实现。
详细解释:悖论要求人们同时满足两个互相矛盾的条件。例如,要求某人既要听从命令,又要发自内心。
举例:失眠者努力用意志力强迫自己入睡,反而更难入睡。
针对第一序改变中的问题解决方案。
方法不可思议、超乎常理,包含矛盾元素。
处理此时此地的情境,而非探究问题发生的假设性原因。
让问题情境超脱于悖论纠结,置于不同的框架之中。
详细解释:第二序改变不是简单地解决问题,而是改变人们对问题的认知框架。
举例:通过重新框定,将坏事转化为好事,如将广场恐惧症患者的死亡念头转变为治疗机会。
改变人们理解情境的概念和情绪,使情境意义全然改变。
详细解释:不是改变事件本身,而是改变人们对事件的看法。例如,将“半杯空”视为“半杯满”。
行动建议: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寻找新的意义和可能性。
A: 第一序改变是在现有系统框架内的变化,不改变系统本身;第二序改变则是改变系统框架本身的变化,是“改变之改变”。
A: 因为这些方案通常属于第一序改变,无法触及问题的根本,反而可能强化问题原有的结构和模式。
A: 乌托邦症候群是指坚信存在最终、完美的解决方案,追求不切实际的理想。要避免陷入,需接纳生命中的不完美,专注于解决具体问题。
A: 重新框定是改变人们对情境的认知框架,使情境意义全然改变。可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寻找新的意义和可能性。
心理学研究者、心理治疗师、社会工作者、管理人员以及对人类行为和问题解决感兴趣的读者。
本书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正值黑人民权运动、越战、中国文革、欧洲学生运动等社会变革时期。这种时代背景使得书中引用了大量有关战争、间谍战、“文革”与婚姻家庭的实例,反映了个人、人际、婚姻家庭与社会体制之间交相渗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