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库历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书籍封面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作者 钱穆
15.0 分钟

### 内容简介 以史为鉴,看朝代兴替,知历代得失,为时代改革借鉴。 1952年春,钱穆先生应有关方面之邀,以“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为题进行了五次讲演。《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即是先生根据讲义整理而成,分别从 “政府的组织”“考试和选举”“赋税制度”“国防与兵役制度”四个方面,对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治得失作出分析评说,《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研究中国传统政治及传统文化的一本必读书。 ### 作者简介 钱穆(1895-1990),字宾四,江苏无锡人。九岁入私塾,1912年辍学后自学,并任教于家乡的中小学。1930年经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齐鲁大学、武汉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江南大学等学校教授。1949年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定居台湾。著有学术著作六十余种。

摘要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 本书以精炼的文字,总结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治得失,堪称研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必读之作。
  • 你能获得: 了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理解历史对现实的启示,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核心内容:

1. 皇室与政府应职权分立:

  • 中国传统政治的理想是皇室象征统一,宰相治理国家,权力不应集中于皇室。
  • 详细解释:皇权与相权的划分是重要的政治课题。汉代设宰相府和皇帝秘书处,实际权力在宰相府。
  • 举例:汉代宰相府下设十三曹,掌管全国政务,而皇帝的尚书处职权较小。

2. 考试与选举应向社会开放:

  • 中国政治制度应允许社会各阶层人才通过考试和选举参与政治,打破特权垄断。
  • 详细解释:汉代乡举里选和唐代科举都是选拔人才的尝试,但都存在选拔标准和过程不完善的问题。
  • 详细解释:汉代逐渐形成太学——察举——郎官的选官体系;唐代科举应运而生,自由竞选,经过礼部试和吏部试有做官的资格。
  • 问答:科举在唐代也存在流弊,由于报考人数无限增加,政府中员外官,候补官,多了很多士人。

3. 政府应“轻徭薄赋”与藏富于民

  • 政府应减轻百姓负担,藏富于民,并采取措施避免土地兼并,保证社会公平。
  • 详细解释:汉代实行十五税一,但土地兼并问题严重。唐代实行租庸调制,减轻百姓负担,但未能长久维持。
  • 详细解释:唐代的两税制破坏了古代井田、均田制度,农民需要卖出粮食换钱纳税,商人有了可乘之机。

4. 国防制度须精兵简政

  • 国防制度既要保证国家安全,又要避免过度征兵和扰民,维持社会稳定。
  • 详细解释:汉代实行全国皆兵制,但训练不足,调动不便。唐代实行府兵制,寓兵于农,但后期逐渐瓦解。

5. 制度建设应重公轻私

  • 制度应出于公心,服务于公共利益,避免为统治者个人或特定群体的私利服务。
  • 详细解释:清代政治以部族政权为基础,许多制度带有部族统治的私心,不利于社会公平和政治稳定。
  • 详细解释:清朝设立军机处,强化了皇帝个人权力,打破了政令的公开性。
  • 详细解释:清朝的科举制度成为了羁縻、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的手段。

问答

Q: 钱穆先生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政治?

A: 钱穆先生认为不能简单地将中国传统政治视为“专制政治”,其中有许多宝贵经验,但也存在不少流弊,需要不断修改和改进。

Q: 明代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

A: 明代废除宰相,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内阁大学士成为皇帝的私人秘书,但权力逐渐增大,形成了权臣政治的局面。

Q: 清代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

A: 清代政治带有部族政权的特点,满洲贵族掌握重要权力,对汉族知识分子进行压制,并采取怀柔笼络蒙古等藩属的政策。

Q: 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

A: 王安石变法旨在解决宋代政治积弊,但由于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和一些措施的不当,最终失败。但他的改革精神和一些具体措施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影响。

Q: 如何理解“制度”和“法术”的区别?

A: 制度出于公心,为公共利益服务,具有稳定性和规范性;法术出于私心,为统治者个人或特定群体的利益服务,带有随意性和权宜性。

思维导图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对中国历史、政治制度和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特别是希望了解中国历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得失,以及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有所启发的读者。对于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和研究者,本书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背景

钱穆先生(1895-1990),字宾四,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九岁入私塾,后自学成才,并在多所大学任教,包括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949年赴香港创办新亚书院,致力于弘扬中国文化。钱穆先生一生著述颇丰,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着深刻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历史背景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成书于1952年,正值中国社会经历巨大变革的时期。作者钱穆先生身处香港,面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流失和对西方制度的盲目推崇,深感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国历史,总结政治得失,以期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因此,本书带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和文化反思的色彩。

章节摘要

音频

Comming S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