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简介 以史为鉴,看朝代兴替,知历代得失,为时代改革借鉴。 1952年春,钱穆先生应有关方面之邀,以“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为题进行了五次讲演。《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即是先生根据讲义整理而成,分别从 “政府的组织”“考试和选举”“赋税制度”“国防与兵役制度”四个方面,对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治得失作出分析评说,《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研究中国传统政治及传统文化的一本必读书。 ### 作者简介 钱穆(1895-1990),字宾四,江苏无锡人。九岁入私塾,1912年辍学后自学,并任教于家乡的中小学。1930年经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齐鲁大学、武汉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江南大学等学校教授。1949年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定居台湾。著有学术著作六十余种。
A: 钱穆先生认为不能简单地将中国传统政治视为“专制政治”,其中有许多宝贵经验,但也存在不少流弊,需要不断修改和改进。
A: 明代废除宰相,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内阁大学士成为皇帝的私人秘书,但权力逐渐增大,形成了权臣政治的局面。
A: 清代政治带有部族政权的特点,满洲贵族掌握重要权力,对汉族知识分子进行压制,并采取怀柔笼络蒙古等藩属的政策。
A: 王安石变法旨在解决宋代政治积弊,但由于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和一些措施的不当,最终失败。但他的改革精神和一些具体措施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影响。
A: 制度出于公心,为公共利益服务,具有稳定性和规范性;法术出于私心,为统治者个人或特定群体的利益服务,带有随意性和权宜性。
本书适合对中国历史、政治制度和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特别是希望了解中国历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得失,以及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有所启发的读者。对于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和研究者,本书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成书于1952年,正值中国社会经历巨大变革的时期。作者钱穆先生身处香港,面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流失和对西方制度的盲目推崇,深感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国历史,总结政治得失,以期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因此,本书带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和文化反思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