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库哲学道德经今解:道家思维活学活用(插图典藏本)
书籍封面

道德经今解:道家思维活学活用(插图典藏本)

作者 袁劲松
15.0 分钟

摘要

《道德经》解密:柔性思维的智慧甘泉

  • 用50个字左右,总结内容: 《道德经》全新解读,提炼逆向、节制、无为等思维工具,结合案例,助你领悟道家智慧,提升心智,走向成功。
  • 你能获得: 心智提升,处世智慧,成功方法,人生指导。

核心内容:

1. 认识“名实不符”现象,透过概念看本质。

  • 详细解释:不要被文字概念束缚,要深入理解事物复杂多层面的本质,才能真正认识“道”。
  • 举例:六祖慧能不识字却能解经,说明道理与文字无关,如同手指指向明月,而非明月本身。

2. 理解“虚无”与“实有”的辩证关系。

  • 详细解释:“无”是天地宇宙的源头,“有”是世间万物的根本。 道家思维注重从“虚无”的视角观察事物,如同观察明月,但要避免迷失于其中。
  • 举例:彼得·杜拉克不直接解决问题,而是通过提问帮助客户界定问题,让客户自己找到解决方案。

3. 采用“归元”思维,回归事物本原解决问题。

  • 详细解释:从社会现象的根源出发,采取回归本原的方式处理现实矛盾,而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 举例:达摩禅师带领众弟子海边修行,弟子看到浪花说万象皆空,达摩禅师纠正说“那是水”,强调认识事物的本原。

4. 运用“不争”之道,追求长远利益。

  • 详细解释:学习水的特性,善利万物而不争,以退为进,以不争为争,通过利人来成就自己,实现 “利人”与“利己”的良性循环。
  • 举例:国际农机公司承诺对质量问题负责,赔偿用户损失,赢得了用户信赖,生意兴旺。

5. 修炼“忘我无我”心境,超越得失名利。

  • 详细解释:去除杂念,摆脱“我”的束缚,才能真正达到无畏无欲,宠辱不惊,随遇而安的境界。
  • 举例:西西弗努力推石头上山,不管结果如何,只尽到自己的责任,从而超越了失败的命运。

6. 把握事物循环规律,顺应自然之道。

  • 详细解释:认识到事物发展具有回归本原的特征,懂得“循环法则”和“常理”,顺应自然,不试图改变和破坏。
  • 举例:富翁将工厂留给浪荡子,酒店留给正直儿子,预见到浪荡子会挥霍家产,最终家产还是会回到正直儿子手中。

7. 认识“虚无”的功用,以虚带实,化无为有。

  • 详细解释:认识到 “虚无”并非无用,而是“实有”的根本,要真正把握 “实有”就得先认清 “虚无”。
  • 举例:电话卡本身成本低,但通过名人设计、限量发行等方式,使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获得了高额利润。

8. 模仿宇宙自然之道,提升心性修养。

  • 详细解释:以天地宇宙的自然之道为模仿对象,以“道”的本质、形态、运动规律为思维的法则和坐标,来认知世界,改造社会。
  • 举例:地球与大脑的相似之处,说明人脑可能是整个地球,甚至整个宇宙的缩影。

9. 认知知识体系的结构,采取科学的思维方法。

  • 详细解释:科学知识体系内部存在一种特殊的结构,这种结构可与地球分层结构模型类比。
  • 地球的内部结构从外到里,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 知识体系结构从外向里则由知识外壳、知识幔层和知识内核组成。

10. 应用“相反相成”的思维方式,从反面看问题。

  • 详细解释:认识到事物和现象不只有一个正面,而是有多个侧面,从不同的侧面去观察事物和现象有时候会得出与正面截然相反的结论。
  • 举例:演讲家面对父亲的反对,从反面论证了演讲职业的前景,展现了辩证思维的巧妙运用。

问答

Q: 《道德经》的柔性思维方法论是什么?

A: 包含逆向反动、节制用柔、正本清源、无为、归元、观复、不争等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思维工具。

Q: “无为”思想是什么?

A: 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一种遵循自然规律、辅助而不占有、服务而不居功、顺应而不横加干涉的做事、处世态度。

Q: “归元”思维如何应用于实践?

A: 通过采取回归本原的方式处理现实社会中的各种矛盾,比如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等。

Q: “溯本清源”思维如何解决社会弊端?

A: 找到产生问题的根源,从根本上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否则只能掩盖问题,导致危机爆发。

思维导图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对中国传统文化、道家思想感兴趣的读者,以及希望提升思维能力、寻求人生智慧的读者。尤其适合以下人群:

  1. 对哲学、国学有兴趣的爱好者:希望了解《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2. 企业管理者和领导者:寻求在管理和决策中运用道家智慧。
  3. 职场人士:希望提升个人修养、应对职场挑战。
  4. 对个人成长和心灵探索有追求的人:希望通过道家思想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5. 文化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为教学和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素材。

作者背景

袁劲松先生是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入研究的学者,致力于将古代智慧应用于现代生活。他长期从事道家思想的研究和传播,力求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读深奥的哲学理论。袁劲松先生的背景可能包括哲学、历史或相关领域的高等教育,以及丰富的写作和讲学经验,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和运用《道德经》中的智慧。

历史背景

《道德经》成书于春秋末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其作者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当时的社会正处于变革时期,社会动荡、礼崩乐坏,老子试图通过他的思想来寻找一种解决社会问题、实现个人安身立命的途径。因此,《道德经》的思想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知识分子的思考。

章节摘要

音频

Comming S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