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库个人发展反倦怠能量站
书籍封面

反倦怠能量站

作者 刀熊
15.0 分钟

本书探讨的问题是:你的能量感从哪里来?为什么你总是觉得自己能量不足?那些厉害的人为什么总是活力满满?如何让自己摆脱内耗,从无力感走向不断体验成就感的正向循环?哪些工具能让你“立刻行动”,走出低迷?要维护能量感,有哪些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 全书依托最新的社会科学研究结果,如组织行为学、脑科学、社会心理学等,以“能量感系统”为焦点,探讨年轻人关注的诸多痛点,如缺乏自律、大脑空转、长期内耗、手机上瘾、动力缺失等,并提出符合科学常识和人性规律,可操作性强的解决思路和行动方案,教会读者打造一套专属于自己、长期有效、易于维持的能量感系统。 书后附赠能量感自测表,帮助读者测试自己目前的能量状态,找到专属于自己的能量来源。

摘要

如何拥有高昂的能量感,摆脱倦怠和内耗?🤔

  • 本书从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多角度分析了现代人普遍面临的“内耗”、“低迷”等问题,并提供了实用的行动方法和避坑指南,助你找回“真实自我”,提升“能量感”,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和工作。
  • 你能获得:告别焦虑内耗,重拾行动力,建立一套可持续的能量感系统,活出自由绽放的生命。🚀

核心内容:

1. 自律并非万能,构建个人系统才是关键。

  • 不要迷信“自律”,认为所有问题都源于缺乏意志力。
  • 真正重要的是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前后支撑、能够轻松运转的个人系统。
  • 在这个系统里,兴趣、热情和坚持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让你越做越起劲。
  • 坏系统会像教官一样用强制和规训约束你,而好系统则会让你身心愉悦,能量满满。
  • 举例: 想坚持阅读,却逼迫自己每次读1小时以上,反而产生厌恶情绪。不如从每次读10分钟开始,逐渐培养习惯。
  • 行动建议: 摆脱“必须努力”的想法,先关注自己的感受和内在渴望。

2. 找到你的能量来源,建立能量感系统。

  • "能量感"是指自发升起的活力、动力和积极状态,让你对事物充满热情、好奇和喜悦。
  • 要建立能量感系统,首先要找到一条能让自己提高能量感的路径。
  • 可以观察哪些话题、任务或人能增加你的能量感,哪些会快速消耗你的能量感。
  • 举例: 与人接触后能量感增加的是外向者;独处后能量感增加的是内向者。
  • 行动建议: 了解自己的能量来源和消耗模式,避开能量漏口,用能量感驱动行动。

3. 闭合任务回路,增加能量感。

  • 建立“闭合任务回路”非常重要,它能让你从完成任务中拿回能量感。
  • 闭合任务回路需要三个要素:清晰的完结点、仪式感触发以及个人心理上对完结点和仪式感触发的认可。
  • 举例: 完成毕业典礼、交稿、完成投稿等都是可以明确拿回能量感的"完结点"。
  • 行动建议: 设立清晰的完结点,并通过仪式感加以确认,例如用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奖励小目标的实现。

4. 减少能量漏出。

  • 日常生活中,很多看似无意义的重复劳动、缺乏控制感、对未来的不确定感等都会造成能量漏出。
  • 常见的能量漏口可能出现在重复性高的工作、无意义感、缺乏控制感、害怕失败等方面。
  • 一种常见的能量漏出是“自我苛责”
  • 行动建议: 减少对自身的要求,多关注行动本身,保证内心的平静,不内耗能节省大量的能量。

5. 立刻行动,停止大脑空转。

  • 长期缺乏行动会导致“习得性无助”,让人害怕失败,对未来缺少希望。
  • 大脑空转是一种缺乏结构性的思考,它会浪费本应该行动的时间和能量。
  • 要想停止内耗,必须把空想模式转换成行动模式,将时间和精力花在可以外化、量化、具体化、成果化的事务上。
  • 行动建议: 任何状态下都能产出,不要依赖“想干活的状态”去干活。减少无意义内耗,把更多的经历和行动转化为实际的成果。

6. 管理手机使用,拒绝“能量大盗”。

  • 现代人对手机上瘾的原因主要是“累了”、“烦了”、“孤独了”。
  • 手机并不能真正解决这些问题,过度使用反而会消耗能量。
  • 要想减少对手机的依赖,需要找到替代性补偿,并主动休息、设计娱乐和增加社群互动。
  • 行动建议: 主动休息、正确休息,会自动降低人对手机的依赖。同时也要减少对“未来激素”的依赖。
  • 行动建议: 在拿开手机的同时,需要主动给自己制造跟他人更有效、更有意义、更深层次的互动方式,让自己的能量感通过社交渠道得到提升。

7. 与能提升你能量感的人和事在一起,打造你的个人能量感系统。

  • 持续的能量感一定来自 "做自己"
  • 高效的能量感来源于 "内生驱动", 而不是“外生驱动”。
  • 对你人生最重要的:自主感,专精感,目标感。
  • 行动建议: 选择让你增加能量的工作,增加你能量感的人,增加你能量感的事物。保护好自己的能量感,让你能持续发光。

问答:

Q: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A:长期缺乏行动,面对机遇和挑战的第一反应是“僵住”和自我怀疑,而不是迎上去做改变。

Q:如何判断自己是在“大脑空转”还是在“行动”?

A:问自己“现在的思考或挣扎,能否转化为可外化、可量化的实际成果?” 如果能,那就是在行动;如果不能,那就是在大脑空转。

Q:如何利用“滚雪球任务法”快速行动?

A:把所有任务列出来,从最容易完成的任务开始做起,每完成一项就获得能量感,然后逐渐挑战更复杂的任务。

思维导图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于感到缺乏自律、长期内耗、动力缺失的年轻人,以及希望提升个人能量感和行动力的人群。

作者背景

刀熊,大学老师,组织行为学教授,长期研究人的动力来源和工作热情。

历史背景

本书创作于“倦怠社会”的背景下,人们普遍感到疲惫、焦虑,追求自我提升的压力巨大。

章节摘要

音频

Coming S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