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库哲学与海德格尔一起认识自我
书籍封面

与海德格尔一起认识自我

作者 塞利娜·贝洛克
18.0 分钟

摘要

哲学人生:海德格尔思想改变你的人生

  • 本书教你从哲学中汲取养分,改变生活,理解自我,提升幸福感。
  • 你能获得:掌控人生的方法,更全局性的意识,发现人生的意义。

核心内容:

1. 认识不安的根源:“操心”是存在的组成部分。

  • 不要逃避焦虑,而要直视操心,倾听它想对我们说的话。
  • 理解歌德的寓言《操心》,了解“操心”与人存在的内在连接。
  • 操心并非只是烦恼,也是对重要事情的持续关注,与“关心”和“投入”相关。
  • 海德格尔将操心分解为对事务的操劳和对他人的操持,它让我们向外界敞开。
  • 行动建议:直面操心,理解它想对你传达的信息。

2. 逃避虚假的安定和不真实的生活:忙碌和“常人”的独裁。

  • 我们通过“忙碌不停”来逃避操心,但这种忙碌蒙蔽了我们,让我们看不到自己的逃避。
  • “常人”是按照普遍要求而生活的方式,是一种非本真和不恰当的生活方式。
  • 我们过于看重集体对我们的承认和赏识,不一定心中了然,而是屈从于义务。
  • 忙碌使我们安定,是因为我们做所有人都做的事,产生一种生活充实的错觉。
  • 行动建议:反思你的忙碌是否只是在逃避不安,追求虚假的安定。

3. 拥抱焦虑,发现真实的自己:陌生感和焦虑的作用。

  • 焦虑不同于恐惧,它来自世界之外,来自我们存在的深处,没有明确的对象。
  • 焦虑出现于一个我们昨天还亲熟的世界,使我们失去“在家感”,感到陌生。
  • 陌生感构成了我们与世界的基本关系,童年时期的世界充满陌生感。
  • 焦虑的作用是让我们发现自己,不能再误入歧途、迷失自我和精神涣散。
  • 焦虑考验着“此在”,将其置于自我选择的挑战中,不再臣服于“常人”的独裁。
  • 行动建议:不要用安定药物来缓解焦虑,要让它唤醒你的真实渴望。

4. 面对无聊,重新找回自己:现代人的基本情绪。

  • 现代人是无聊的,我们通过对消遣的追求来反映我们的无聊。
  • 我们既不愿意意识到无聊,也不愿意让它醒来,而是“让它一直沉睡”。
  • 无聊不是来自外界事物,而是来自我们内心深处对自我和他人的漠不关心。
  • 三种形式的无聊:因为某件事物而无聊、对……感到无聊、总是感到无聊。
  • 事物的退却暴露了我们的等待,以及对自身能力的委弃。
  • 无聊呼唤我们转向自身,然而我们对此呼唤却充耳不闻。
  • 行动建议:与其逃避无聊,不如面对它,改变生活方式,重新找回自己。

5. 把握时间的节奏:瞬间与永恒。

  • 在无聊中,时间不再流逝,当下成为全部时间,仿佛我们接受了这段时间,与过去和将来发生脱离。
  • 投射是体验时间或承受我们的时间性存在的唯一本真方式。
  • 瞬间不是被标示出来的某一时刻,它是当下决定的顷刻,是此在的一瞥。
  • 时间不是流,而是在宽广态(现在)和尖锐态(瞬间)之间的波动。
  • 行动建议:在感到无聊的时刻,思考时间的性质,把握时间的脉搏和节奏。

6. 认识“我是谁”的难题:世界构建自我认知。

  • 职业、社会角色、我们所操心的事情,都是用来确定身份的因素。
  • 从日常的操心出发为我们确定身份,会导致我们沉溺于自己的世界。
  • 我们的身份投射在构成我们世界的日常物品的复合体上,导致我们趋同。
  • 我们必须通过认识到“危险所在之处,也生长着拯救的力量”来理解我们沉溺其中的原因,进而脱身。
  • 行动建议:主动选择哪些世界能构建自我认知,并努力向其靠近。

7. “我们”的甜蜜毒药:理解共处与“常人”的统治。

  • 我们与别人一起构建自己的世界,我们目光停留之处和所及之物,都使我们想到别人。
  • 他人不是与我具有相同内在性的人,而是我无法与自己进行区分的那些人。
  • 在共处的存在中,人们是互相关心的,但是这种操心可能变为一种倾向,预测他人的需求并且试图替他们满足需求。
  • 要避免“代劳”,而是应该努力启发他人,让他具有自己解决的能力。
  • 遵循“常人”而生活,是一种非本真和不恰当的生活方式,令我们变得消极。

8. 面对真我:认识自在感与沉沦的诱惑。

- 海德格尔彻底质疑自在感作为真我的指标,甚至认为它们完全说反了,他认为沉沦更是一种征兆。
  • 好奇、两可、闲谈等都是常态现象,我们经常屈服于这些“甜言蜜语”,并认为这就是真我。
  • 这种种现象,实际上都与“常人”有关,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摆脱这种“我们—常人”对自我的定义。
  • 行动建议:在未来的日子里,试着在日常生活中从你或其他人的态度中找出属于好奇、两可和闲谈的内容。

9. 死亡不是终结,而是重生的开端:重新定义面对死亡。

  • 不要逃避对死亡的思考,而要直面它。
  • 我们要将对“终结的不安”转化为“掌握自己的自由”。
  • 真正的自由,需要高昂的代价来换取,甚至可能付出生命,我们要为了“成为自我”而活,而不是为了社会和他人的期待。
  • 行动建议:在未来的日子里,尝试着让死亡的不安苏醒过来并且去正视它。

10. 我们是被时代所选择的:重拾人生的掌控权。

  • 要明白一件事:这个世界没有我们,依然会运转,因此,人们务必将视线放回到当下。
  • 在对万物都绝望的此时,更要敢于说真话,做真实的自己。
  • 我们要对别人彰显自我,展现自己的品位、价值观和世界观,下定决心摆脱“常人”,向真实的自我奔去。
  • 行动建议:如果你有任何想要做的事,都请务必在当下执行!

11. 摆脱以自我为中心,回归到存在的本源:人生意义的觉醒。

  • 要努力摆脱以自我为中心,回归到存在的本源,在“听之任之”中,达成和解。
  • 我们需要对事物抱有敬畏之心,而不是总想着“我想要怎么样”,而是“它想要怎么样”。
  • 以这样的角度,与万物和解,去感受世界的本真,才能发现“我”的本真。

问答

Q: 什么是间隔学习?

A: 间隔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将学习内容分成多个较短的学习会话,分布在更长的时间段内。这种方法可以促使你从长期记忆中检索信息,给大脑时间更好地组织和连接新知识与已有知识。

Q: 什么是交错学习?

A: 交错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混合不同的主题或技能,而不是一次只专注于一个主题。这种方法可以提高你识别不同情况下应使用哪种技巧的能力,增强你将知识灵活应用到新情境的能力。

Q: 什么是自我测试?

A: 自我测试是指定期对自己进行测试,而不是仅仅重读材料。这种方法可以增强记忆保留,提高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培养重要的非认知技能,如韧性和毅力。

Q: 什么是多样化学习条件?

A: 多样化学习条件是指改变学习的环境和方式,以增强学习效果。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增强知识的灵活性和长期保留。

思维导图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对哲学感兴趣,希望通过哲学思考来改善生活、提升自我认知的人群。特别是那些感到迷茫、希望找到人生意义的读者,以及对存在主义哲学和海德格尔思想感兴趣的读者。

作者背景

塞利娜·贝洛克是一位哲学家和作家,专注于存在主义哲学,特别是海德格尔的思想。她致力于将深奥的哲学理论应用于日常生活,使哲学更贴近大众。她的作品旨在帮助读者通过哲学思考来改善生活,提升自我认知。

历史背景

本书创作于21世纪,正值社会快速发展和个人迷茫感加剧的时代。人们在追求物质成功的同时,常常感到精神空虚和迷失方向。在这种背景下,本书试图通过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为读者提供一种重新审视自我和人生的视角,帮助他们找到生活的意义和方向。

章节摘要

音频

Coming S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