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库历史第二篇《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书籍封面

第二篇《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作者 高高的太阳
18.0 分钟

摘要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总结

  • 本文总结了湖南农民运动的经验,强调了农民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组织和引导农民运动。
  • 你能获得:了解农民运动的本质和意义,理解群众史观,学习如何进行调查研究,以及如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核心内容:

1. 农民是国民革命的重要力量

  • 农民运动是国民革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发动农民,不将他们组织起来,就无法战胜强大的敌人(军阀和帝国主义)。
  • 如果革命不触动旧的生产关系(买办和封建),那与新军阀代替旧军阀无异,不能算是成功的革命。
  • 举例: 北伐如果只为少数人谋利,不能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农民就不会支持,革命也不会成功。

2. 革命的目的是解放劳动人民

  • 革命的目的不仅仅是打倒几个人或几股势力,而是要彻底废除落后、反动的生产关系,解放劳动人民。
  • 反帝就是要废除帝国主义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特权。
  • 反封不仅要反对封建军阀,还要反对束缚农民的封建宗法制度。
  • 行动建议: 革命者不应只关注国民党官员和北伐军官的利益,而应将农民从地主阶级的压迫下解放出来。

3. 农民运动的方向

  • 要引导农民运动更有组织性和纪律性,将其纳入革命的队伍中。
  • 第二种方案(允许有限度的农民运动)表面上可行,但实际上如果不能帮助农民获得政治权力,减租减息等措施就难以落实。
  • 一旦发动群众,就很难用条条框框限制他们,因为他们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斗争。

4. 农民运动的评价标准

  • 看待农民运动,要搞清楚是争论的方案、策略问题?还是立场问题?
  • 站在农民的立场,要考察农民运动中是否存在过火的地方,或者有偏差的地方。
  • 要深入调查,把实际发生的情况搞清楚。
  • 举例: 比如对于农运中出现“动不动拉人戴高帽子”等过激行为,你一旦深入调查,把这些事发生在作恶多端的地主身上以后,就不会觉得过分了。

5. 群众史观

  • 农民运动是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维护自己利益的组织,是农民创造的,而不是某个人或英雄创造的。
  • 之前的农民起义最后都失败了,原因有四点:经济目光短浅,政治缺乏纲领,思想理论落后,组织体系薄弱。
  • 行动建议: 要记住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也要认识到精英和领袖的历史作用。

6. 斗争策略

  • 农民运动的主要攻击目标是土豪劣绅、不法地主、宗法思想和制度、贪官污吏、恶劣习惯。
  • 参加农会的成员都能从中获得切实的利益,例如组织起来、打击地主、争取经济权益、推翻封建机关、推翻族权神权男权、普及政治宣传、清匪、废苛捐、文化运动、合作社运动、修道路塘坝等。
  • 举例: 农会没有打家劫舍、坑蒙拐骗,而是保护耕牛、农具,维持生产,减租减息,维护治安,让农民获得可持续的利益。

问答

Q: 为什么陈独秀等人要限制农民运动?

A: 陈独秀等人并非不赞同农民的更进一步的主张,他们反对这种主张,与国民党新右派如蒋介石等人反对这种主张的原因是根本不同的。蒋介石等人从根本上就认为这种激进的农民运动是不对的,他们是站在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立场上来反对。陈独秀等人觉得当时反帝反封的革命,只能依靠国民党,依靠国民革命军来完成,如果农民运动可能会导致北伐军官的不满,从而导致北伐流产,导致统一战线破裂的时候,他们就反对了。

Q: 为什么说第二种方案(允许一定程度的农民运动)行不通?

A: 因为要实行二五减租,需要共产党在农村中的组织、农民协会的骨干分子等具体的人去推动,国民党不会用强制力量去推,没有强力就落实不下去。就算同意减租,地主也能想出各种办法抵制。国民党自己也想解决土地问题,但由于腐败和勾结,也推行不下去。所以不发动群众,二五减租只能是空文。且一旦发动群众,就很难按照条条框框限制,结果就是完全把农民运动压下去。

Q: 如何理解“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则常常难以矫枉”?

A: 这句话的意思是纠正偏差必须过头一些,否则常常难以达到目的。在农民运动中,如果对地主阶级的清算和批判不够彻底,就无法真正推翻封建剥削制度,农民就无法获得解放。

思维导图

目标读者

对中国近现代史、农民运动、社会阶级分析感兴趣的读者,以及希望了解毛泽东早期思想的读者。

作者背景

作者为历史爱好者,长期关注中国近现代史,尤其对毛泽东思想有深入研究。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解读,致力于向大众普及历史知识。

历史背景

该书创作于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道路的早期阶段,正值国共合作时期,但两党在农民运动等问题上存在深刻分歧。本书旨在分析和解读在这一背景下,毛泽东对湖南农民运动的考察和思考。

章节摘要

音频

Coming S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