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库哲学金刚经说什么
书籍封面

金刚经说什么

作者 南怀瑾
18.0 分钟

摘要

《金刚经说什么》总结

总结:

本书是南怀瑾先生对《金刚经》的讲记,深入浅出地解读了这部经典,强调其超越宗教性的大智慧,及其对人生修养的指导意义。通过对经文的逐品分析,剖析疑难,并结合生动的故事和偈颂,引导读者领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真谛,破除一切相,直指成佛之道。 你能获得:

  • 快速理解《金刚经》的核心思想和智慧。
  • 掌握解脱烦恼、安住身心的有效方法。
  • 提升人生境界,发现真我的价值和意义。

核心内容:

1. 般若智慧的五种内涵:

  • 实相般若:宇宙万有的本源,悟道所见的空性道体,超越知识意识的范围。
  • 境界般若:修道见道的境界,人生随时经历的各种苦乐境界。
  • 文字般若:文字本身所具备的智慧,通过优美的文字表达深刻的佛理。
  • 方便般若:教化别人的方法,用一种容易理解的方式表达深奥的道理。
  • 眷属般若:与悟道智慧相关的行为,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

2. 有效学习的七种方式:

  • 间隔学习:将学习内容分成多个较短的学习会话,分布在更长的时间段内。
  • 交错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混合不同的主题或技能,而不是一次只专注于一个主题。
  • 自我测试:定期对自己进行测试,而不是仅仅重读材料。
  • 多样化学习条件:改变学习的环境和方式,以增强学习效果。
  • 培养成长型思维:认识到智力不是固定的特质,而是可以通过努力、奉献和勤奋工作而增长。
  • 追求精通而非仅仅流利:不要满足于表面的理解,要深入探究概念。
  • 拥抱"理想困难":不要回避感觉困难的学习方法

3. 降伏妄心,应无所住

  • 重点在于“善护念”,要时时刻刻照顾好自己的思想、心念、意念,不让心念跑飞了。
  • 学会“应无所住”,不是断灭空,不是住在空上,是不著一切相,是清净坦然。
    • 举例:我们脑子是个机器,心脏也是个机器,但是它的开关并不是机器本身,而是后面的思想、情感。
    • 行动建议:做了好事马上须要丢掉,这是菩萨道;相反的,有痛苦的事情,也是要丢掉。

4. 学佛要发出利益一切众生的大愿

  • 学佛的人要学“三轮体空”,施者、受者、施事都要空。
  • 要为一切众生发愿,不为自己,而不是为了解脱自己的痛苦。
    • 举例:要度尽一切众生,而心胸中没有丝毫教化人、度人之念。

5. 如何才能安住

  • 真正的时间,万年一念,一念万年,没有古今,没有去来。
  • 痛苦的时候,虽一分一秒却有一万年那么长,幸福快乐的时候,一万年一百年,也不过一刹那就过去了。
    • 采取的制度,以人道为中心,日中一食;后世弟子们,过了中午一点钟就不吃饭了,这个是佛的制度。

6. 五眼的含义

  • 肉眼:只能看到物质世界。
  • 天眼:能看到物质世界以外的世界,包括鬼神,是定力所生。
  • 慧眼:慧力所生,能识破虚妄,知道事情的根本。
  • 法眼:能知道用什么方法来解决事情。
  • 佛眼:能够普遍地深刻地了解一切事物。
  • 并不是要具备这五种眼睛,才能成佛,而是成佛了之后,自然具备了这五种功能。

7. 得道与证道的区别:

  • 证到那个没有东西,这个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没有就是空。
  • 只能意会,难以言传。
    • 只有实证,才能体会。
    • 行动建议:要先把自己身体上卵生、湿生、胎生、化生等十二种类,整个变化了才行。

8. 一切众生的苦恼境界

  • 普通人生的境界:不是烦恼,就是病痛,或者是衰老了,眼花了,头发白了。
  • 闲愁万种是什么愁呢?闲来无事在愁。

9. 修证次序: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 持戒:让心中的结使不再与外界连接,不再打结。
  • 修定:使思想、知觉停止,用力止在一处。
  • 发慧:学问好、思想通,可是一点用都没有。
  • 解脱:解决八十八结使,烦恼解脱了,就了不起了。
  • 重点在于“善护念”,要时时刻刻照顾好自己的思想、心念、意念,不让心念跑飞了。

问答:

Q: 《金刚经》是讲“空”吗?

A: 不是的,《金刚经》并没有一句说空,空只是人们对经典的一种妄解,是虚妄的理解,并不是佛祖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

Q: 要明心见性,先要做到什么?

A: 需要信心清净,需要先断掉我人众生等所有妄念。

Q: 要怎么才能在三界中解脱?

A: 必须要到达三果罗汉,就是长揖世间的境界。

Q: 如何理解“一切法皆是佛法”?

A: 这句话指出了学佛的真精神。修行不应局限于特定形式,而应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将佛法融入生活,而非脱离实际。

思维导图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对佛学、哲学、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以及希望提升自身智慧、寻求心灵平静的人士阅读。尤其适合具备一定佛学基础,希望深入了解《金刚经》精髓的读者。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了《金刚经》的要义,即使没有深厚的佛学知识,也能轻松入门。同时,书中还融入了作者南怀瑾先生的人生智慧和修行经验,能够帮助读者在生活中更好地运用《金刚经》的智慧,提升人生境界。

作者背景

南怀瑾先生,1918年生于浙江温州乐清县,幼承庭训,泛览旧学,又勤于习武。抗战伊始,投笔从戎,后执教于中央军校及金陵大学。先生资禀超脱,不为物羁,每逢闲暇,芒鞋竹杖,遍历山川,访求大德,转益多师。曾闭关峨眉山大坪寺三载,遍窥佛藏。旋走康藏,谒密教高僧,于藏传佛教各派教义,均有精深研究。既离藏,转赴昆明,初讲学于云南大学,后任教于四川大学。后至台湾,受聘于文化大学、辅仁大学,以及其他大学、研究所,又传学日本、美国和中美洲诸国。2006年创建太湖大学堂于江苏吴江的太湖之滨,绛帐传薪,弦歌不辍。

历史背景

《金刚经》是初期大乘佛教的代表性经典之一,也是般若类佛经的纲要书。它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由姚秦鸠摩罗什于弘始六年(404)译出。问世之后,即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纂要、注解、夹颂、宣演、义记、采微、集解、科释、宗通、决疑、大意、直说等各种注疏达一百多种。经中主要论述了“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一切现象(物理的和心理的)“性空幻有”的理论。

章节摘要

音频

Comming S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