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库历史康熙的红票:全球化中的清朝
书籍封面

康熙的红票:全球化中的清朝

作者 孙立天
20.0 分钟

摘要

清朝传教士沉浮记:从奴隶到钦差的权贵之路

  • 本书讲述了明末清初传教士在华的命运,揭示了他们如何从战场俘虏到权倾朝野的钦差,与康熙皇帝建立深厚关系,并影响历史进程的故事。
  • 你能获得:
    • 了解传教士在清朝的真实地位和影响。
    • 探索康熙皇帝与西方世界的交往策略。
    • 洞悉清朝初期的满汉文化之争。

核心内容:

1. 传教士与满人权贵的早期联系:

  • 满人对西洋大炮的重视,使得负责相关事务的汉军旗成为传教士进入满人圈子的关键。
  • 佟养性作为负责大炮事务的汉军旗领袖,为传教士与佟氏家族建立联系提供了机会。
  • 佟图赖在豪格死后收留利类思和安文思,使他们成为佟家的奴才,为日后进入权力核心奠定基础。
  • 佟家与清廷的特殊关系(康熙皇帝的母族)使得传教士更容易获得康熙的信任。 详细解释:
  • 说明:详细阐述了17世纪初,满人如何认识到西洋大炮的重要性,以及这如何影响了他们对西洋人的态度。
  • 说明:详细解释了佟氏家族如何在满人政权中崛起,以及他们与传教士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 说明:解释了康熙皇帝的母族背景如何使得佟氏家族在朝廷中拥有特殊地位,进而影响了传教士的仕途。

2. 传教士在满汉之争中的角色:

  • 传教士在南明与清朝之间摇摆,最终选择支持清朝,认为其统治更有利于天主教传播。
  • 汤若望在清廷担任要职,利用天文历法知识获得信任,但也引发了杨光先等人的不满。
  • 清初历狱并非单纯的中西文化冲突,而是满汉权力斗争的体现,传教士被卷入其中。 详细解释:
  • 说明:介绍了明清易代之际,传教士面临的政治选择,以及他们如何评估形势,做出对自身有利的决策。
  • 说明:解释了汤若望如何利用他的专业知识在清廷获得地位,以及这如何引起传统势力的反弹。
  • 说明:阐述了“清初历狱”事件的本质,指出这是满汉权力斗争,而非简单的文化冲突。

3. 传教士成为康熙皇帝的“内务府人”:

  • 传教士通过佟家的关系,进入康熙皇帝的核心圈子,成为内务府的人,拥有特权。
  • 康熙皇帝亲自管理传教士,颁发印票,使其地位高于普通僧侣,直接受皇帝管辖。
  • 传教士利用内务府的关系,为传教活动争取支持,解决地方问题,并向欧洲介绍中国。 详细解释:
  • 说明:解释了什么是“内务府人”,以及这一身份在清朝政治中的特殊意义。
  • 说明:阐述了康熙皇帝如何通过内务府管理传教士,并赋予他们超越普通官员的权力。
  • 说明:详细解释了传教士如何利用他们在朝廷的关系,为传教活动争取支持,以及他们向欧洲介绍中国的努力。

4. 康熙与罗马教廷的持续沟通:

  • 康熙皇帝派遣使节前往欧洲,寻求解决中国礼仪之争,但使节长期未归。
  • 康熙皇帝发出“红票”,表达对使节的挂念,并向欧洲传递信息。
  • 面对教皇使节多罗的反对,康熙坚持自己的观点,并最终与教皇达成妥协。 详细解释:
  • 说明:解释了康熙皇帝为何要派遣使节前往欧洲,以及他为何如此重视与罗马教廷的沟通。
  • 说明:解释了康熙皇帝发布“红票”的背景和目的,以及它在促进中西交流中的作用。
  • 说明:阐述了康熙皇帝如何与教皇使节多罗进行谈判,以及他最终如何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与罗马教廷达成妥协。

5. 雍正禁教的内幕:

  • 雍正皇帝登基后,改变了康熙的政策,开始限制天主教传播,并将传教士驱逐出内务府。
  • 雍正禁教并非出于对天主教的厌恶,而是为了巩固皇权,清除异己,以及个人信仰的影响。
  • 雍正的个人喜好和政治考量,使得传教士失去了在华的地位和影响力。 详细解释:
  • 说明:解释了雍正皇帝为何要改变康熙的政策,以及他如何利用禁教来巩固自己的权力。
  • 说明:阐述了雍正皇帝的个人信仰和政治考量如何影响了他对传教士的看法和政策。
  • 说明:分析了雍正禁教对传教士在华事业的影响,以及它如何改变了中西交流的格局。

问答

1. 为什么康熙皇帝对西方传教士如此信任?

A: 康熙皇帝对传教士的信任,源于他们与佟家的主奴关系,以及汤若望在康熙继位时发挥的作用。传教士在天文、历法等方面的知识,也为康熙提供了实际的帮助。

2. 为什么雍正皇帝要禁止天主教传播?

A: 雍正禁教并非完全出于宗教原因,而是为了巩固皇权,清除异己。他将传教士视为康熙朝的遗留,并对他们与朝廷权贵的密切关系感到不安。此外,雍正个人的佛教信仰也影响了他对天主教的看法。

3. 传教士在清朝的经历对中西文化交流有何影响?

A: 传教士在清朝的经历促进了中西文化、科技的交流,但也暴露出文化冲突和权力斗争。他们的故事为后人研究中西关系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思维导图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对清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全球化历史感兴趣的读者阅读。特别是对于那些希望深入了解康熙时期历史,以及全球化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读者,本书将提供有益的参考。此外,本书也适合历史研究者、文化交流工作者以及对中国历史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阅读。

作者背景

孙立天先生是一位历史学者,专注于清史、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他拥有深厚的学术背景,长期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对康熙时期的历史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深入的分析。孙立天先生的学术研究严谨细致,注重史料的挖掘和考证,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具有学术价值,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历史,认识当下。

历史背景

本书创作的历史背景是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人们对历史上的全球化进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康熙时期是全球化早期的一个重要阶段,清朝与西方世界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但也面临着文化冲突和政治挑战。本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试图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全球化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窗口。通过对康熙时期历史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当下,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

章节摘要

音频

Comming S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