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库社会、艺术与文化低流动社会:后疫情时代日本的新格差
书籍封面

低流动社会:后疫情时代日本的新格差

作者 山田昌弘
18.0 分钟

摘要

低流动社会:后疫情时代日本的新格差

  • 本书探讨了疫情如何加剧日本社会中已存在的差距,涉及家庭、工作、教育、地域及消费等多个层面,并提出了弥合这些差距的可能方法。
  • 你能获得:更全面地了解后疫情时代日本社会的新型不平等现象,为应对相似挑战提供借鉴。

核心内容:

1. 疫情对日本社会的冲击:

  • 疫情不仅威胁健康,还从根本上改变了职场、家庭及社会交往模式,加剧了社会差距。
  • 详细解释:与阪神大地震和东日本大地震相比,新冠疫情的影响范围更广,对全体国民的生活方式造成了深远影响。

2. 自杀人数增加:

  • 疫情导致日本自杀人数再次呈现增加态势,其中年轻女性的自杀人数增加尤为引人注目。
  • 详细解释:疫情使得原本处于弱势的女性群体面临失业、收入减少和家庭纠纷等问题,失去了生的希望。

3. 日益加速的少子化:

  • 疫情导致结婚数量和生育数量减少,加速了日本少子化的趋势。
  • 详细解释:情侣因担心聚集性感染、经济不稳定等原因推迟结婚,同时妊娠申报数也显著下降。

4. 家庭内部的问题:

  • “家庭中的爱情格差”扩大,夫妻关系好的和不好的差距变大,甚至出现家庭暴力等问题。
  • 详细解释:长期居家导致夫妻相处时间增加,交流不畅引发的矛盾逐步显现,疫情放大了夫妻间价值观的差异。

5. 家庭教育态度的改变:

  • 家庭收入减少导致学习差距扩大,疫情期间在线授课也加剧了有无电脑和网络配置的学生之间的差距。
  • 详细解释:父母在孩子教育上的花费减少,有条件的孩子从小就为了考试去上各种补习班,决定了孩子今后的人生路线。

6. 工作格差的凸显:

  • 新数字经济中工作的人和在传统制造业与服务业工作的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拥有资产的人和没有资产人的差距也在扩大,不同行业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 详细解释:疫情使得远程工作者的收入未受影响,而一线工作者面临感染风险和收入减少,家庭居住条件也直接影响工作体验。

7. 地域格差的扩大:

  • 东京“一极化”愈发突出,大城市和地方内部的差距越来越明显。
  • 详细解释:由于远程工作的推广,东京都市圈开始出现人口迁出超过迁入的情况,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生活与工作的关系。

8. 弥合差距的方法:

  • 从“点”到“面”实现地方再生,强调地域格差多样化是关键。
  • 详细解释:鼓励人们移居地方,在当地扩大建立新的社区,发展成“面”,同时要尊重当地特有的文化和传统,灵活地接受新价值观。

9. 消费带来的幸福:

  • 消费主体的变化,家庭的消费体系逐渐没落,个人消费逐渐兴起,但是由于疫情又将消费差距不断扩大。
  • 详细解释:消费的目的从“家庭”到“个人”发生了变化,消费层面上开始凸显质的变化,从“自尊心消费”逐渐变化到“身份消费”。

问答

Q: 疫情对日本家庭结构有什么影响?

A: 疫情加速了少子化和未婚化趋势,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无法建立传统的“战后型家庭”,同时家庭内部的爱情差距也日益扩大。

Q: 如何应对教育差距的扩大?

A: 需要公共教育体系进行改革,以适应新时代对数字能力、交流能力和英语能力的需求,同时政府应在经济方面给予愿意生育子女的父母支持。

Q: 疫情如何影响地域发展?

A: 疫情使得远程工作成为可能,促使人们重新考虑居住地选择,但同时也加剧了地域社区的消失,未来需要构建新的社区联系和支持系统。

思维导图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对日本社会问题、社会学研究以及后疫情时代社会发展趋势感兴趣的读者。特别是关注家庭、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议题的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员以及社会工作者,也能从中获得有价值的参考。

作者背景

山田昌弘是一位日本社会学家,长期从事家庭社会学研究,关注日本家庭、婚姻、性别分工以及年轻人的变化等议题。他创造了“单身寄生族”和“婚活”等词语,并对日本社会现象有着深入的观察和研究。

历史背景

本书创作于新冠疫情期间,正值日本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自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崩溃以来,日本社会一直存在着贫富差距扩大、社会流动性降低等问题。新冠疫情的爆发,使得这些问题更加凸显,并对日本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试图分析这些变化,并为读者提供应对未来挑战的思路。

章节摘要

音频

Comming S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