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库社会、艺术与文化鲁迅杂文集(2021版)
书籍封面

鲁迅杂文集(2021版)

作者 鲁迅
18.0 分钟

摘要

鲁迅杂文集内容总结

  • 本书收录了鲁迅先生不同时期的杂文,深刻剖析了社会现象与国民性,展现了其犀利的文笔与深刻的思想。
  • 你能获得:了解鲁迅先生对社会、文化、人性的独特见解,提升思辨能力,反思自身与社会的关系。

核心内容:

1. 父亲的责任:

  • 父母对子女应尽义务而非施恩,要洗净旧思想,明白夫妇是伴侣,共同劳动者和新生命创造者的意义。

  • 生命在于发展和进化,后起的生命应更有意义,前者的生命应该牺牲于后者。

  • 详细解释:

    • 中国传统观念中,父子关系强调长者本位,认为子女应为父母牺牲。但鲁迅认为,应该以幼者为本位,义务思想应多于权力思想。
    • 父母应给予子女爱,而非恩,要理解、指导、解放子女,培养他们自立的能力和适应新潮流的精神。
    • 父母应预备独立能力和精神,有广博的趣味和高尚的娱乐,以应对子女解放后的空虚感。
  • 行动建议:

    • 反思自己与子女的关系,尝试改变教育方式,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和尊重。

2. 国粹的反思:

  • “国粹”需能保存我们,否则无意义,特别的东西不一定好。

  • 不能革新的人种无法保古,固守传统导致衰朽,应以生存、温饱、发展为先。

  • 详细解释:

    • 鲁迅质疑当时“保存国粹”的口号,认为应该关注“国粹”是否有助于保存我们自身。
    • 他批判了固守传统、不肯变革的国民性,强调革新的重要性,以及以生存、温饱、发展为先。
  • 举例:

    • 他讽刺了当时社会上买卖旧书和金石的风气,以及教会学校请腐儒教“四书”的现象。

3. 青年与导师:

  • 青年应联合起来,同向着可以生存的方向走,而非寻求导师。

  • 自知之不甚可靠者,倒较为可靠。

  • 详细解释:

    • 鲁迅认为青年应依靠自身的力量,联合起来共同前进,而不是盲目地追随导师。
    • 他强调自我反思的重要性,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才能更可靠地前行。

4. 中国人的脸:

  • 中国人的脸上缺少兽性,是人;人加兽性=西洋人,人+家畜性=某一种人。

  • 古装人物的脸死,时装人物的脸狡猾。

  • 详细解释:

    • 鲁迅借长谷川如是闲的观点,探讨了中国人的脸与西洋人的脸的不同,以及中国人在相貌上的缺失。
    • 他也批判了当时电影中人物脸谱化的现象,古装人物的脸死板,时装人物的脸狡猾。

5. 流氓的变迁:

  • 侠-强盗-钦差大臣的保镖-流氓。

  • 详细解释:

    • 鲁迅梳理了中国社会中“侠”的演变过程,从最初的侠义之士到后来的强盗、钦差大臣的保镖,最终演变为流氓。
    • 流氓通过欺侮弱小、维护风化等方式,横行于社会,是传统靠山的产物。

6. 言论自由的界限:

  • 言论自由以能够表示主人的宽宏大度地说些“老爷,你的衣服……”为限。

  • 详细解释:

    • 鲁迅讽刺了当时社会上言论自由的虚假,认为只能在不触及统治者利益的前提下发表意见。
    • 他告诫人们要小心谨慎,即使有了言论自由的明令,也千万大意不得。

7. 沙:

  • 中国人的像沙,是被统治者“治”成功的, 中国的沙是大小统治者。

  • 沙皇治绩的后盾,是猿鸣鹤唳的尾声,称尊肥己之余,必然到来的末一着。

  • 详细解释:

    • 鲁迅批判了统治者使小民变成散沙,从而便于统治的现象。
    • 他指出,真正的“沙”是大小统治者,他们自私自利,可以肥己时就肥己。
    • 他也讽刺了那些向小民提出严重质问,要求他们填亏空的人。

8. 二丑艺术:

  • 二丑是智识阶级,他明知道自己所靠的是冰山,一定不能长久,他将来还要到别家帮闲。

  • 详细解释:

    • 鲁迅描绘了“二丑”这一角色,他们有点上等人模样,也懂些琴棋书画,但倚靠的是权门,凌蔑的是百姓。
    • 他们还善于在适当的时候表达对现实的不满,以遮掩自己帮闲的本质。

9. 难得糊涂:

  • 到了“求仕不获无足悲,求隐而不得其地以窜者,毋亦天下之至哀欤”的时代,却实在求糊涂而不可得了。

  • 详细解释:

    • 鲁迅认为,在当时的社会,人们想要糊涂都不可得,因为社会动荡,个人难以置身事外。
    • 他讽刺了那些在“佛家报应之说”和古书中寻求修养的人,以及那些想要逃进字和词里的人。

10. “京派”与“海派”:

  • “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则是商的帮忙而已。

  • 详细解释:

    • 鲁迅评论了当时文坛上的“京派”与“海派”之争,认为“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则是商的帮忙。
    • 他也指出了北京学界在“五四”运动后的衰落,以及北平的学者们所想援以掩护自己的是古文化。

11. 北人与南人:

  • 北人的优点是厚重,南人的优点是机灵。

  • 北人南相,南人北相者贵。

  • 详细解释:

    • 鲁迅分析了北人与南人的特点,认为北人厚重,南人机灵。
    • 他也提出了“北人南相,南人北相者贵”的观点,认为兼具两种优点的人才能成功。

12. 骂杀与捧杀:

  • 批评的失了威力,由于“乱”,甚而至于“乱”到和事实相反,这底细一被大家看出,那效果有时也就相反了。

  • 详细解释:

    • 鲁迅批判了当时文坛上乱骂与乱捧的现象,认为批评应该基于事实,否则会适得其反。
    • 他也指出了被捧杀的作家难以翻身,以及批评家不诚恳和学识不够的问题。

13. 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 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是那些权势者或想做权势者们的圣人,和一般的民众并无什么关系。

  • 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

  • 详细解释:

    • 鲁迅指出,孔子在中国是被权势者们捧起来的,和一般的民众并无什么关系。
    • 他批判了权势者将孔子当作“敲门砖”,以及圣裔们利用特权阶级的现象。

14. 灯下漫笔:

  • 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 中国人的耐劳,中国人的多子,都是办酒的材料,到现在还为我们的爱国者所自诩。

  • 详细解释:

    • 鲁迅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揭示了中国人容易变成奴隶的国民性。
    • 他批判了那些赞颂中国固有文明的人,以及将子女玉帛献于征服者的行为。

15. 论“他妈的!”:

  • 这“他妈的”的由来以及始于何代,我也不明白。

  • 同一的意思,但没有邢子才的文才,而直出于“下等人”之口的,就是:“他妈的!”

  • 父母生了子女,同时又有天性的爱,这爱又很深广很长久,不会即离。

  • 详细解释:

    • 鲁迅探讨了“他妈的”这一“国骂”的由来和用法,认为它是一种反抗高门大族的武器。
    • 他也指出,父母对子女有着天性的爱,这种爱不会轻易消失。

16. 随感录五十九“圣武”:

  • 中国历史的整数里面,实在没有什么思想主义在内。这整数只是两种物质,——是刀与火,“来了”便是他的总名。

  • 详细解释:

    • 鲁迅认为中国历史的整数里面没有什么思想主义,只有刀与火。
    • 他指出,中华民国以来,也因为主义上死了多少烈士,然而与中国历史,仍不相干。

17. 论辩的魂灵:

  • “你说中国不好。你是外国人吗?为什么不到外国去?可惜外国人看你不起……。”

  • “勿用惊叹符号,这是足以亡国的。但我所用的几个在例外。

  • 详细解释:

    • 鲁迅用“鬼画符”的形式,讽刺了当时社会上荒谬的论辩方式。
    • 他批判了那些强词夺理、逻辑混乱的言论,以及缺乏理性思考的社会风气。

18. 战士和苍蝇:

  • 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

  • 详细解释:

    • 鲁迅用战士和苍蝇的比喻,强调了战士的伟大,即使有缺点,也胜过完美的苍蝇。
    • 他批判了那些只看到战士的缺点和伤痕,却自以为是的苍蝇。

19. 杂感:

  •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 凡为当局所“诛”者皆有“罪”。

  • 详细解释:

    • 鲁迅表达了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隔膜感,以及对社会不公的无奈。
    • 他指出,在专制统治下,凡是被当局所“诛”者皆有“罪”。

20. 这个与那个:

  • 读史,就愈可以觉悟中国改革之不可缓了。

  • 中国人的自讨苦吃的根苗在于捧,“自求多福”之道却在于挖。

  • 详细解释:

    • 鲁迅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强调了中国改革的紧迫性。
    • 他指出,中国人的自讨苦吃的根苗在于捧,而“自求多福”之道却在于挖。

21. 《吾国征俄战史之一页》:

  • 大家都说要打俄国,或者“愿为前驱”,或者“愿作后盾”,连中国文学所赖以不坠的新月书店,也登广告出卖关于俄国的书籍两种。

  • 详细解释:

    • 鲁迅讽刺了当时社会上盲目排俄的风气,以及将元朝历史强行归为中国历史的荒谬行为。

22. 观斗:

  • 我们中国人总喜欢说自己爱和平,但其实,是爱斗争的,爱看别的东西斗争,也爱看自己们斗争。

  • 详细解释:

    • 鲁迅揭示了中国人爱斗争的国民性,喜欢观看各种形式的斗争,却不愿参与其中。
    • 他也批判了军阀们只顾自己斗争,而人民却一任他们玩把戏的现象。

23. 文学上的折扣:

  • 现在有什么可听的。因为,单是新闻记事,就已经靠不住了!——连报纸上的雨水点数,也不能信!

  • 现在有些不满于文学批评的,总说近几年的所谓批评,不外乎捧与骂。

  • 详细解释:

    • 鲁迅批判了当时社会上文学批评的失真现象,夸大、装腔、撒谎,层出不穷。
    • 他认为,应该对文学作品进行打折或取消,才能显出几分真实。

24. 为了忘却的记念:

  •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 但可惜他们都忘记了,或者没有知道:中国是历来不重生的。

  • 详细解释:

    • 鲁迅追忆了被杀害的青年作家,表达了对他们的哀悼和对社会现实的绝望。
    • 他也批判了当时社会对生命的漠视,以及对英雄的遗忘。

25. 谈金圣叹:

  • 中国百姓一向自称“蚁民”,现在为便于譬喻起见,姑升为牛罢,铁骑一过,茹毛饮血,蹄骨狼藉,倘可避免,他们自然是总想避免的,但如果肯放任他们自啮野草,苟延残喘,挤出乳来将这些“坐寇”喂得饱饱的,后来能够比较的不复狼吞虎咽,则他们就以为如天之福。

  • 详细解释:

    • 鲁迅对金圣叹的文学批评进行了反思,认为不宜将金圣叹与清朝的文字狱相提并论。
    • 他也指出,百姓对于流寇和坐寇的恐惧,以及对生存的渴望。

26. 世故三昧:

  • 人世间真是难处的地方,说一个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话,但说他“深于世故”也不是好话。“世故”似乎也像“革命之不可不革,而亦不可太革”一样,不可不通,而亦不可太通的。

  • 详细解释:

    • 鲁迅探讨了“世故”的含义,认为既不能不通世故,也不能太通世故。
    • 他也批判了当时社会上“明哲保身”的风气,以及人们对不公现象的沉默。

27. 捣鬼心传:

  • 中国人又很有些喜欢奇形怪状,鬼鬼祟祟的脾气,爱看古树发光比大麦开花的多,其实大麦开花他向来也没有看见过。

  • 详细解释:

    • 鲁迅批判了中国人喜欢奇形怪状、鬼鬼祟祟的脾气,以及对造假和捣鬼的偏爱。
    • 他指出,捣鬼的精义在于切忌发挥,必须含蓄,否则就会露出破绽。

28. 爬和撞:

  • 撞得好就是五十万元大洋,妻、财、子、禄都有了。撞不好,至多不过跌一跤,倒在地下。那又算得什么呢,——他原本是伏在地上的,他仍旧可以爬。何况有些人不过撞着玩罢了,根本就不怕跌跤的。

  • 详细解释:

    • 鲁迅批判了当时社会上“爬”和“撞”的现象,认为人们为了追求名利,不惜采取各种手段。
    • 他指出,“撞”比“爬”更轻松,但机会也更少,那些爬在上面的人们,就天天替你们制造撞的机会,叫你们花些小本钱,而预约着你们名利双收的神仙生活。

29. 男人的进化:

  • 天下的一切都可以买卖,性欲自然并非例外。男人花几个臭钱,就可以得到他在女人身上所要得到的东西。

  • 详细解释:

    • 鲁迅探讨了男人的进化过程,从最初的强奸到后来的嫖妓和礼教婚姻,以及科学的贞操。
    • 他讽刺了男人利用金钱、权力和学说来控制和奴役女性的行为。

30. 算账:

  • 我每遇到学者谈起清代的学术时,总不免同时想:“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这些小事情,不提也好罢,但失去全国的土地,大家十足做了二百五十年奴隶,却换得这几页光荣的学术史,这买卖,究竟是赚了利,还是折了本呢?

  • 详细解释:

    • 鲁迅对清代的学术成就提出了质疑,认为用失去全国土地和自由来换取学术繁荣是不划算的。
    • 他指出,当时的学者为了尊孔崇儒,而不惜向新朝俯首。

31. 中秋二愿:

  • 中国人是尊家族,尚血统的,但一面又喜欢和不相干的人们去攀亲,我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 详细解释:

    • 鲁迅表达了对中国人喜欢攀亲戚和认干爹现象的不解。
    • 他希望人们不要再胡乱和别人攀亲,也不要再将眼光放在脐下三寸。

32. 忆刘半农君:

  • 半农的忠厚,还是使我感动的。

  • 详细解释:

    • 鲁迅回忆了与刘半农的交往,表达了对他的哀悼和对社会现状的无奈。
    • 他也指出,刘半农虽然忠厚,但也有失之草率的地方。

33. 病后杂谈:

  • 有一种无聊小报,以登载诬蔑一部分人的小说自鸣得意,连姓名也都给以影射的,忽然对于投稿,说是“如含攻讦个人或团体性质者恕不揭载”了。

  • 详细解释:

    • 鲁迅谈到了自己生病后的感想,以及对人体解剖和虐刑的思考。
    • 他也批判了社会上以诗词歌颂太平、粉饰黑暗的现象。

34. 隐士:

  • 登仕,是噉饭之道,归隐,也是噉饭之道。假使无法噉饭,那就连“隐”也隐不成了。“飞去飞来”,正是因为要“隐”,也就是因为要噉饭;肩出“隐士”的招牌来,挂在“城市山林”里,这就正是所谓“隐”,也就是噉饭之道。帮闲们或开锣,或喝道,那是因为自己还不配“隐”,所以只好揩一点“隐”油,其实也还不外乎噉饭之道。

  • 详细解释:

    • 鲁迅揭示了“隐士”的真相,认为他们并非真正的隐居,而是在寻求一种谋生之道。
    • 他指出,隐士也需要“噉饭”,所以要维护自己的招牌。

35. 革命时代的文学——四月八日在黄埔军官学校讲:

  • 要讲得堂皇点,则譬如种柳树,待到柳树长大,浓荫蔽日,农夫耕作到正午,或者可以坐在柳树底下吃饭,休息休息。

  • 详细解释:

    • 鲁迅在黄埔军官学校的演讲中,探讨了革命时代的文学,以及文学与革命的关系。
    • 他认为,文学是一种余裕的产物,可以表示一民族的文化。

36. 读书杂谈——七月十六日在广州知用中学讲:

  • 我看现在的青年,为兴味读书的是有的,我也常常遇到各样的询问。

  • 详细解释:

    • 鲁迅在知用中学的演讲中,谈到了读书的目的和方法,以及对青年阅读的建议。
    • 他强调读书的兴趣,以及在读书的同时与社会接触的重要性。

37.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九月间在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讲:

  • 吃散发源于何晏,和他同志的,有王弼和夏侯玄两个人,与晏同为服药的祖师。

  • 详细解释:

    • 鲁迅在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上,探讨了魏晋风度与文章、药和酒的关系。
    • 他指出,魏晋时期的名士们崇尚清谈、服药和饮酒,这些都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和文学产生了影响。

38. 无声的中国——二月十六日在香港青年会讲:

  • 我们活过来,首先就须由青年们不再说孔子孟子和韩愈柳宗元们的话。

  • 详细解释:

    • 鲁迅在香港青年会的演讲中,批判了中国社会长期以来的沉默,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盲目崇拜。
    • 他呼吁青年们要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

39. 现今的新文学的概观——五月二十二日在燕京大学国文学会讲:

  • 鲁迅对新文学的概观——五月二十二日在燕京大学国文学会讲

  • 详细解释:

    • 鲁迅认为:新的事物,都是从外面侵入的,新的势力来到了,大多数的人们还是莫名其妙。

40.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 我做完之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它读得顺口;没有相宜的白话,宁可引古语,希望总有人会懂,只有自己懂得或连自己也不懂的生造出来的字句,是不大用的。

  • 详细解释:

    • 鲁迅讲述自己开始创作小说的经历,以及对小说写作的见解。

41. 作文秘诀:

  • 一要朦胧,二要难懂。

  • 详细解释:

    • 鲁迅讲述如何作文,其实都是用来欺骗大家的。

42. 看书琐记(一):

  • 文学有普遍性,但有界限;也有较为永久的,但因读者的社会体验而生变化。北极的爱斯基摩人和非洲腹地的黑人,我以为是不会懂得“林黛玉型”的;健全而合理的好社会中人,也将不能懂得,他们大约要比我们的听讲始皇焚书,黄巢杀人更其隔膜。一有变化,即非永久,说文学独有仙骨,是做梦的人们的梦话。

  • 详细解释:

    • 鲁迅对文学作品进行了反思,认为要从各方面来看。

43. 看书琐记(三):

  • 文艺必须有批评;批评如果不对了,就得用批评来抗争,这才能够使文艺和批评一同前进,如果一律掩住嘴,算是文坛已经干净,那所得的结果倒是要相反的。

  • 详细解释:

    • 鲁迅认为文艺要进步,必须要有批评,而且批评要准确,并且能够有争论。

44. 汉字和拉丁化:

  • 还是只好请汉字来做我们的牺牲了。

  • 和大众语文是分不开的。也还是从读书人首先试验起,先绍介过字母,拼法,然后写文章。

  • 详细解释:

    • 鲁迅认为大众的进步要和大众语文分开,而且必须要从读书人开始试验。

45. 门外文谈:

  • 劳乃宣和王照他两位都有简字,进步得很,可以照音写字了。民国初年,教育部要制字母,他们俩都是会员,劳先生派了一位代表,王先生是亲到的,为了入声存废问题,曾和吴稚晖先生大战,战得吴先生肚子一凹,棉裤也落了下来。

  • 详细解释:

    • 鲁迅认为,把文字交给大众的事实已经发生了。

46. 六朝小说和唐代传奇文有怎样的区别——答文学社问:

  • 不过在实际上,这有所为的范围却缩小了。晋人尚清谈,讲标格,常以寥寥数言,立致通显,所以那时的小说,多是记载畸行隽语的《世说》一类,其实是借口舌取名位的入门书。

  • 详细解释:

    • 鲁迅论述了6朝小说和唐传奇文的区别,从书的内容、结构、以及社会背景都进行详细的分析。

问答

Q: 鲁迅先生为什么提倡以幼者为本位的道德?

A: 鲁迅认为,自然界的安排是结合长幼的方法,给予生物一种天性,我们称它为“爱”。欧美家庭大抵以幼者弱者为本位,便是最合于这生物学的真理的办法。

Q: 鲁迅先生如何看待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做戏现象?

A: 鲁迅认为,这种普遍的做戏,却比真的做戏还要坏。真的做戏,是只有一时;戏子做完戏,也就恢复为平常状态的。而不幸因为是“天地大戏场”,可以普遍的做戏者,就很难有下台的时候

Q: 鲁迅先生为什么反对多妻主义?

A: 鲁迅认为,人类因为无后,绝了将来的生命,虽然不幸,但若用不正当的方法手段,苟延生命而害及人群,便该比一人无后,尤其“不孝”。因为现在的社会,一夫一妻制最为合理,而多妻主义,实能使人群堕落。

Q: 如何理解鲁迅先生所说的“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A: 鲁迅先生以楼上、楼下、河中等不同环境中的人们对死亡的不同反应为例,说明了不同阶层、不同经历的人们对同一事件的感受是不同的,难以互相理解,从而表达了一种深刻的社会隔阂与人性的孤独。

思维导图

目标读者

《鲁迅杂文集》适合对中国现代文学、历史、社会和文化感兴趣的读者,特别是那些希望通过阅读鲁迅作品来了解中国社会现实和人性的读者。对于文学研究者、历史学者和社会学研究者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背景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早年留学日本学习医学,后弃医从文,致力于通过文学改造国民精神。他的作品深刻地批判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弊病,并对中国现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背景

鲁迅的杂文创作时期正值中国社会动荡变革之际,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但社会矛盾依然尖锐。军阀混战、帝国主义侵略、文化保守主义等问题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鲁迅先生以笔为武器,批判旧思想、旧文化,呼唤民族觉醒和思想解放,他的杂文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章节摘要

音频

Comming S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