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库历史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路
书籍封面

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路

作者 顾保孜撰文,杜修贤摄影
20.0 分钟

摘要

《双剑交锋》&《亮出底牌》&《国门洞开》内容总结

  • 本书以时间为线索,主要讲述了1970年至1972年间,中国政坛围绕林彪事件和中美建交展开的复杂斗争和历史转折。
  • 你能获得:了解林彪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对中国政局的影响,以及中美关系破冰的幕后故事。同时,感受历史人物在重大事件中的选择与命运。

核心内容:

1. 毛泽东与林彪在国家主席设置问题上的分歧:

  • 1970年,毛泽东提议召开四届人大,但在是否设立国家主席一职上与林彪产生分歧。
  • 详细解释:毛泽东不愿再设国家主席,也不希望林彪担任此职,而林彪则希望通过担任国家主席来巩固自己的接班人地位。
  • 实例:林彪多次建议毛泽东担任国家主席,实为自己铺路,但毛泽东坚决拒绝。

2. 林彪集团的形成与覆灭:

  • 林彪利用接班人地位在党内军中拉帮结派,形成以黄永胜、吴法宪等人为核心的“林彪集团”。
  • 详细解释:该集团通过各种手段扩张势力,甚至制定了《“571工程”纪要》,企图发动武装政变。
  • 实例:庐山会议上,林彪一伙突然发难,攻击江青等人,但最终被毛泽东识破并反击。

3. 中美关系的破冰:

  • 在国际形势变化下,中美两国开始寻求缓和关系。
  • 详细解释:通过“乒乓外交”等一系列试探性举动,中美关系逐渐解冻。
  • 行动建议:要抓住历史机遇,促进合作共赢。
  • 实例:尼克松总统派遣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为尼克松访华铺平道路。

4. 林彪事件的爆发与影响:

  • 由于阴谋败露,林彪一伙仓促驾机外逃,最终坠毁于蒙古温都尔汗。
  • 详细解释:林彪事件对毛泽东造成了巨大精神创伤,也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失败。
  • 实例:林彪死后,中央开始层层清算其罪行,在全国开展批林整风运动。

5. 毛泽东晚年的反思与调整:

  • 林彪事件后,毛泽东开始对“文化大革命”进行反思,并着手调整政策。
  • 详细解释:毛泽东开始为一批受到诬陷和打击的老干部平反,并重用邓小平等人。
  • 行动建议:要敢于承认错误,及时纠正偏差。
  • 实例:毛泽东亲自参加陈毅追悼会,释放出解放老干部的信号。

问答

Q: 林彪事件对中国政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A: 林彪事件不仅对毛泽东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创伤,也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失败。此后,毛泽东开始对“文化大革命”进行反思,并着手调整政策,为一批受到诬陷和打击的老干部平反,重用邓小平等人,开启了新的历史时期。

Q: 中美关系破冰的意义是什么?

A: 中美关系破冰不仅改善了两国关系,也对国际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打破了长期以来东西方阵营的对峙局面,促进了多极化世界格局的形成,为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新的途径。

Q: 如何评价毛泽东在林彪事件后的反思与调整?

A: 毛泽东在林彪事件后的反思与调整,体现了他作为一位伟大领袖的自我纠错能力。他敢于承认错误,及时纠正偏差,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他的反思并不彻底,未能完全摆脱“左”的错误。

思维导图

目标读者

对中国现代史、毛泽东思想、文化大革命以及中美关系感兴趣的读者。本书适合历史研究者、政治爱好者以及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一定了解的普通读者。同时,由于书中涉及大量政治斗争和决策过程,也适合对领导力、政治策略等方面感兴趣的读者。

作者背景

顾保孜是一位资深的纪实文学作家,长期从事历史题材的写作,对中国现代史有深入的研究。她以严谨的史料考证和生动的叙事风格著称,作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杜修贤是新华社著名摄影记者,长期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摄影记者,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为本书提供了重要的视觉素材。

历史背景

本书创作的历史背景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对文化大革命进行反思和重新评价的时期。作者试图通过还原历史细节,客观地展现毛泽东晚年的政治生涯,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那段历史的窗口。同时,中美关系的改善也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契机,使得作者可以更加客观地审视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

章节摘要

音频

Coming S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