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 本书以晚清报刊出版为中心,探讨新式传播媒体如何影响知识分子和社会变革,并分析官方的回应与知识分子的转型。
你能获得:
- 传教士和外国商人虽带来新传播技术和形式,但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结构性影响。 - 原因:社会文化环境互动不足,士人阶层态度未变,内部不发达的交通邮递、商业经济,阻碍了新式媒体的布网。 - 不要满足于表面的理解,要深入探究概念
- 士人借传播媒体联络、进言,推动官方改革。 - 原因:内忧外患,官绅关系变动,权威核心影响。 - 重视努力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 海外刊物脱离官方,思想资源转向日本,模仿日本刊物形式和政治小说,翻译西方学说 - 留学生在日本学习爱国救国和反抗专制概念,将这些概念随着留学生刊物渡海回国 - 尝试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
- 通过期刊、书店、阅报社、教科书等文化传播机构,从上海传布到省区 - 士人与受新式教育的学生是主要的推动者
Q: 晚清新式传播媒体与传统媒体有何区别?
A: 新式媒体在技术、传播模式和社会关系上与传统媒体有显著差异。新式媒体采用铅印等西方技术,商业出版模式更加普及,并且促进了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互动和信息流通。
Q: 为何1895年是新式媒体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A: 1895年前后,士人阶层对传播媒体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他们开始运用传播媒体来应对变动中的官绅关系,并推动政治和社会变革,使得新式媒体的影响力开始扩展。
Q: 上海在晚清新式媒体发展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A: 上海作为华洋交汇之地,汇聚了外来思想、文化机构和具有现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形成了一个官方权威之外的、公开使用理性的批判领域,成为新式传播媒体发展的重要中心。
Q: 官方对新式传播媒体的态度经历了哪些转变?
A: 官方态度经历了从禁制到对抗再到规范的转变。最初采取封禁政策,但效果不佳,后来官方开始经营自己的媒体进行对抗,并最终通过颁布法律规范印刷出版,试图控制言论空间。
本书适合对中国近现代史、传播史、知识分子研究等领域感兴趣的读者阅读。特别是对于想要深入了解晚清社会变革、知识分子转型以及传播媒体在近代中国作用的学者和研究者,本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对于新闻传播学、历史学等专业的学生,本书也是一本有益的参考书。
本书创作于21世纪,作者希望通过对晚清传播媒体与知识分子互动的研究,反思现代知识体系的认知和重构问题。在全球化和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重新审视近代知识的变迁,探讨传播媒体在社会转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