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库社会、艺术与文化从何为本体到本体何为:新诗史研究“历史化”的经验与省思
书籍封面

从何为本体到本体何为:新诗史研究“历史化”的经验与省思

作者 许再佳
18.0 分钟

摘要

《从何为本体到本体何为》总结

  • 本文梳理新诗史研究的“历史化”转向,总结其经验与局限,强调反本质主义、反形式主义,并提出“以问题穿越历史”的方法。
  • 你能获得:了解新诗史研究的范式转变,掌握“历史化”研究的精髓,避免研究误区,提升学术洞察力。

核心内容:

1. “历史化”是反本质主义的思维

  • 辩证客观地看待启蒙主义、审美主义诗史观,摒弃意识形态背书,拒绝“政治/文学”二元对立。
  • 要避免用固化的、一成不变的眼光去看待历史和文学现象,要认识到任何一种理论和观点都有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局限性。
  • 例如,不能简单地认为“政治诗”就一定不好,而要看到它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积极作用。
  • 行动建议:在研究中,多问自己“为什么”,而不是简单地给出“是什么”的结论。

2. “历史化”是反形式主义的思维

  • 反对以概念、理论先验地理解新诗史,反对纯文学神话。
  • 不要被理论束缚,要深入到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去考察,避免脱离实际的空谈。
  • 例如,不能简单地用西方现代主义的理论来套用中国新诗,而要看到中国新诗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 行动建议:多读一手资料,多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

3. “历史化”本质是一种“二阶”思维

  • 将对事物的理解推进至前理解,重心从描述“是什么”过渡到回答“为什么”。
  • 要深入思考问题背后的原因和逻辑,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
  • 例如,不能简单地说某个诗人写得好或不好,而要分析他为什么会这样写,他的作品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 行动建议:多进行批判性思考,不要轻易接受现成的结论。

4. “历史化”反对高蹈、先验的“历史存在”论

  • 历史意识、历史精神等均与主体感受及其生存语境密切相关。
  • 历史不是一个客观存在,而是受到研究者主观视角的影响。
  • 例如,不同的研究者可能会对同一历史事件有不同的解读。
  • 行动建议:在研究中,要充分尊重历史主体的阐释能动性。

5. “历史化”在实践中贡献出诸多新方法

  • 将詹姆逊“客体历史化”细分为研究对象、研究前提和研究结论的“历史化”。
  • 基于历史谱系学的互文镜像建构,容留的美学立场及召唤的文史意识。
  • 传统文献学和史料学的语境意识建构,现象学的还原法以及“结构”或“关系”的“历史化”等。

6. 新诗史研究独特的“历史化”经验

  • 对新诗“本体”锲而不舍的追问与探索,以及由此而呈现出的“本体”话语化、“历史化”倾向。
  • 思考“何为本体”与“本体何为”的内在意涵。
  • “何为本体”指向认识论层面,反思现代性诗学知识及其价值标准、认知框架。
  • “本体何为”指向方法论层面,思考如何通过重塑“本体”拓宽新诗与广阔现实联结的深广度。
  • 行动建议:关注新诗的语言艺术,更要关注其作为一种现代性话语实践。

7. 新诗“本体”话语的“历史化”启示

  • 诗歌既不是庙堂的高音喇叭,也不能仅仅是夜莺的低吟浅唱,它必须在为“最高的正义”负责的同时,保留面向历史和时代的现实通道。

问答

Q: 什么是“历史化”?

A: “历史化”是一种反本质主义、反形式主义的思维方式,强调将事物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考察,并对既有的知识和观念进行批判性反思。

Q: 新诗史研究中为什么要进行“历史化”?

A: 通过“历史化”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新诗的发展脉络和内在逻辑,避免被固有的观念和理论所束缚,从而获得更客观、更全面的认识。

Q: “历史化”有哪些局限性?

A: “历史化”应避免排斥“文学性”、陷入碎片化、否定历史、以及将自己的质询“本质化”。

思维导图

目标读者

主要面向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者、学生,以及对新诗史和文学理论感兴趣的读者。特别是对于想要了解“历史化”范式如何应用于新诗史研究,以及当代文学研究范式转型的读者,本文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作者背景

许再佳,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学者,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对新诗史和当代文学的理论范式转型有深入研究。

历史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经历了重要的学科转型,“历史化”作为一种富有活力的研究范式,参与并见证了这一转型。新诗史研究作为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化”进程与整个当代文学研究体系的范式转型具有同构性。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对新诗史研究的“历史化”经验进行梳理和反思。

章节摘要

音频

Coming S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