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行动,不幸福:总结与核心内容
总结:
本书由赵昱鲲撰写,旨在指导读者通过行动来获得幸福,强调了行动在积极心理学中的重要性。本书涵盖了自我认知、人际关系、行动方法和自我实现四个方面,旨在帮助读者提升幸福感。
你能获得:
- 更清晰的自我认知,理解自身行为模式。
- 改善人际关系,建立更健康连接的实用技巧。
- 掌握科学行动方法,有效实现个人目标。
- 提升审美与创造力,活出更充实的人生。
核心内容:
1. 认识真实的自己:自我是不断进化的心理机制,了解三大基因层面与环境的匹配程度是关键。
- 详细解释:自我并非一成不变,它受到生物、性格、文化基因的影响。当这些基因与环境不匹配时,会产生焦虑、回避等问题。接纳不完美的自我是改变的第一步。
- 举例:过度焦虑是生物基因与环境不匹配;回避型依恋是性格基因在缺乏爱的环境里进化;《82年生的金智英》反映了文化基因与环境的不匹配。
- 行动建议:找出目前最困扰你的问题,以“我决定”开头,写下你对自己的期许。
2. 改善自我:能力感、关爱感、自主感是自我进化的三大基本心理需求。
- 详细解释:
- 能力感: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某事,推动你走出舒适区。
- 关爱感:觉得被爱和支持,从而更好地定义自我。
- 自主感:内心融洽统一,发自内心地行动。
- 举例: 同事A面对晋升机会充满自信(能力感强),餐饮店主因关爱感缺失只信任工作,小冰因自主感缺失而茫然。
- 行动建议:每天记录三件好事,培养积极情绪。
3. 重塑依恋模式:儿时经历影响深远,理解依恋模式,调整情绪反应。
- 详细解释:依恋模式(安全型、回避型、焦虑型)源于童年经历,会持续影响人际关系。
- 举例:尼克(安全型)热情真诚,先生(回避型)沉默回避,小敏(焦虑型)过度寻求关注。
- 行动建议:回想受过的委屈,扮演安全型父母安慰自己。
4. 改善非安全型依恋模式:理解回避型与焦虑型依恋,对症下药。
- 详细解释:
- 回避型:理性独立,实则疏远情感,需要坦露自我。
- 焦虑型:患得患失,过度付出,需要训练理性思维。
- 行动建议:
- 回避型:写身体信息日记,坦露自我。
- 焦虑型:按下情绪按钮,多与安全型依恋者交流。
5. 提升自主感:摆脱无主与他主,认清情感需求。
- 详细解释:
- 无主:不知自己要什么,需丰富情感体验。
- 他主:追求他人目标,需区分自我与他人期望。
- 举例:小A为满足父母期望而放弃理想工作。
- 行动建议:画出内心的大象,探索内在愿望。
6. 打破思维定式:克服固定型思维,培养成长型思维,提升能力感。
- 详细解释:
- 固定型思维:认为能力是固定的。
- 成长型思维:相信能力可以通过努力提升。
- 行动建议:回想努力取得成功的经历,设计成长型思维的语言清单。
7. 稳固高自尊:避免错误的心理防御机制,内外兼修。
- 详细解释:了解自身自尊类型(稳定/不稳定,高/低),避免消极防御,积累成功经验,调整期望值。
- 行动建议:分析自尊类型,回忆成功体验,调整期望值。
8. 应对完美主义:接纳过程,追求最优而非完美。
- 详细解释:完美主义会阻碍行动,应分解目标,培养“足够好”的思维。
- 行动建议:回想重要事情,停下来思考感受。
9. 认识人际关系:理解关系模式,自主建立健康的社交连接。
- 详细解释:区分他主/自主连接/孤立,觉察真实需求,有选择地构建关系。
- 行动建议:画出人际圈,规划理想距离。
10. 应对家庭关系:客观理解父母,学会课题分离。
- 详细解释:父母也是环境的受害者,要理解不完美的父母,明确课题分离是需要父母与子女共同完成。
- 行动建议:和父母进行一次深入对谈,画出家庭优势树。
11. 建设亲密关系:从权力争夺到权力共享,学会表达爱与接纳爱。
- 详细解释:
- 权力争夺:亲密关系中不可避免的过程,需理解彼此的“心理理论”,设定底线。
- 爱的表达:了解“爱的信号”,真实地自我坦露,接纳对方。
- 关系的维护:即使相爱,也要记得适时放手,懂得珍惜那个重要的人。
- 行动建议:进行一次爱的信号探索,真实地体验爱的流动。
12. 创造积极职场关系:提升连接质量,收获支持。
- 详细解释:尊重、信任和支持性互动是关键,可选择在职场外寻求慰藉。
- 行动建议:觉察破坏连接感的行为,和同事建立良好互动。
13. 促进社会连接:放下自我,用关怀连接彼此,实现真正地助人与利己。
- 详细解释:从身边做起,多体验、多感受与他人的美好。
- 行动建议:对身边的人,做一次“惊喜助人”。
14. 提升审美:创造审美体验,体验对人生的积极影响。
- 详细解释:欣赏自然与艺术,培养感性直觉,将审美融于生活。
- 行动建议:去亲近大自然,感受不一样的体验。
15. 激发创造力:拥抱发散与推敲思维,与生活结合。
- 详细解释:让大脑在默认、执行、突显网络间灵活切换。
- 行动建议:做一次“联想接龙”训练,探索思维的边界。
16. 让心流涌动:在挑战与能力间求得平衡,在日常琐碎中获取自我的满足感。
- 详细解释:创造明确目标、即时反馈、适当难度的环境,并避免垃圾心流。
- 行动建议:进行“调整难度值”练习,提高对生活与自身的掌控。
17. 自我实现:重构人生意义,收获完满。
- 详细解释:
- 人生的意义,在于主动地建立连接。
- 提升对过去的理解程度、对当下的投入程度以及对未来展望。
- 行动建议:书写你的人生经历,分享那些对你来说最珍贵的回忆。
18. 从容面对生活:在应对负面情绪与压力中积极成长。
- 详细解释:
- 对负面情绪,尝试接受与共处。
- 对压力,要记住,压力本身也有积极的意义。
- 行动建议:进行情绪的自我学习与认知转变,记录生活,拥抱生活。
问答:
Q: 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A: 积极心理学不仅在于关注人类的优点,还关注人类全部的生活内容。积极心理学绝对不是一门只在学术圈里做研究、在象牙塔里传播的学问,而应该是知行合一、渗透进人们日常行为的科学准则。
Q: 什么情况下应该向心理医生求助?
A: 如果你的焦虑型依恋已经严重明显地破坏了关系,严重影响了你的生活质量和情绪,仅仅靠自我反思,就不够了,我建议你必须去找专业的心理人士寻求帮助。
Q: 如何接纳自己不完美的一面?
A: 你可以主动去做一些事情,去喂养你内心的那头大象。比如,你发现去博物馆看一件文物,能够激发你对历史和文明的敬畏;看一部电影或者小说,能够引起你内心中莫名的感动;或者跟家人或者朋友一起聊天,让你感到温暖等,这些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