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库哲学悖论简史:哲学与心灵的迷宫
书籍封面

悖论简史:哲学与心灵的迷宫

作者 【美】罗伊·索伦森
18.0 分钟

谜语、悖论、难题,几千年来,总有些棘手的逻辑问题既让人类的心灵感到困惑,又让人难以抗拒。如今,罗伊·索伦森教授给我们带来了一部关于悖论的叙事史。他的叙述从古希腊开始,穿过中世纪、启蒙运动,直到20世纪,引人入胜又让人大开眼界。 在书中,他仔细地审视了哲学史上许多著名悖论以及提出这些悖论的哲学家们。同时,他按照编年史的体例将这些内容分为二十四章,每一章都把一位哲学家和一个重要的悖论结合起来,以通俗易懂的方式阐述在解决这些谜题的过程中曾被采用的策略,并且将谜题扩充至更加广阔的领域。 随着索伦森教授的生动讲述,读者可以与芝诺、苏格拉底、阿奎那、奥卡姆、帕斯卡、康德、黑格尔等许多哲学家一起深入悖论的纠结之处,一同寻找思维魔方的解决办法。

摘要

好的,我将按照您的要求,对《悖论简史:哲学与心灵的迷宫》的内容进行总结:

《悖论简史:哲学与心灵的迷宫》

总结: 本书以悖论为线索,梳理了西方哲学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探讨了悖论的起源、演变、以及对人类理性、知识、和伦理的挑战。

你能获得:

  • 了解西方哲学史上重要的思想家和他们的理论。
  • 掌握分析和解决悖论的思维方法。
  • 提升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 认识到常识的局限性以及理性的复杂性。

核心内容:

1. 悖论是哲学的原子,是规范思辨的基本出发点。

  • 悖论是那些会使我们在太多个好的答案之间无法决策的问题,古希腊哲学家将不正式的口头辩论模式精炼为“辩证法”,将书籍内容与现实生活、社会文化等方面联系起来,帮助读者理解更深层的含义。

2. 悖论源于古希腊民间传说中的谜题。

  • 引诱性谜题,使糟糕的答案看起来像是好的答案;神秘性谜题,看似没有任何答案。通过破解题目找到答案,悲惨的是,最终没能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
  • 例如斯芬克斯之谜:什么东西早上有四条腿,下午有两条腿,而晚上有三条腿?谜底是人。

3. 悖论的处理方式体现了不同的哲学立场。

  • 赫拉克利特认为应该接受矛盾的实在性。
  • 巴门尼德认为应该摒弃感官的依赖,将实在视为一个单一的、统一的整体。
  • 大多数哲学家都是温和派,试图调和知觉与理性。
  • 德谟克利特的折中方案是将这个世界看作一个由复杂物体组成的变化中的宇宙,而这些物体是由不变的、不可分的原子在虚空之中移动所构成的。
  • 理性主义者认为悖论的起因是先天见解的匮乏。
  • 经验主义者将悖论归结于海量的错误信息。

4. 芝诺的运动悖论挑战了我们对运动和无限的理解。

  • 二分悖论:你能穿过一个房间吗?要到达对面的话,你必须先走完一半距离。在此之后,你必须走过剩余距离的一半,以此类推。
  • 阿喀琉斯悖论:阿喀琉斯能否超过乌龟呢?为了超过乌龟,阿喀琉斯必须首先赶上乌龟在他开跑之前跑过的路程。
  • 飞矢不动悖论:如果一支箭处于与自身相同的位置,那么我们就认为它处于静止状态。在任意给定的时刻,无论多快的箭也不可能处在它所不在的位置。
  • 运动场悖论:运动场内静止的观众面对朝相反方向运动的物体
  • 亚里士多德的解决方案是区分“实在无穷”和“潜在无穷”,并指出芝诺混淆了速度的相对性。

5. 苏格拉底式探究旨在寻求对概念的本质定义,但面临美诺悖论的挑战。

  • 美诺悖论:如果你本来就知道你所问的问题的答案,那么通过提问,你无法学到任何东西。如果你本来不知道答案,那么即使给你答案,你也没有办法认出它是正确的答案。
  • 苏格拉底的回应是“回忆说”,认为知识是灵魂在出生前就已拥有的,通过提问可以唤醒回忆。

6. 欧克利德斯的蒙面人悖论揭示了知识与同一性的复杂关系。

  • 蒙面人悖论:苏格拉底认识欧克利德斯,但不认识伪装的欧克利德斯。这怎么可能?
  • 这一悖论挑战了“同一者可替换性”原则,即如果x=y,且x具有性质F,则y也应具有性质F。

7. 悖论的传播和传承受到文化、宗教、和个人偏见的影响。

  • 阿那克西曼德的补偿法则,强调对立双方应该相互抵消。
  • 赌徒谬误(gambler’s fallacy),平均法则其实是通过大量重复起作用的。
  • “是”这个字存在着含义上的模糊性,也因此产生了许多问题。
  • 克林顿总统在保拉·琼斯性骚扰案里,引用了莱温斯基的宣誓证词,引发了人们对“是”的理解。
  • 推论是一种神圣的活动,一个逻辑上完美的存在者会看出从他们所相信的东西中可以推出的一切逻辑后承。
  • 对立观点需要相互制衡,我们只能对存在着的事物进行思考,因此只能思考存在着的东西,人没有办法考虑“不是者”。
  • 我们不应该认为“没有人”命名了任何东西,它的含义只来源于它在整个句子中的功能,它并不是从它所命名的事物那里获得含义。

8. 物质构成悖论挑战了我们对物体、同一性、和变化的理解。

  • 增长论证:如果一个物体不断增减,它还是原来的物体吗?
  • 忒修斯之船:如果一艘船的部件被逐渐替换,它还是原来的船吗?如果用替换下来的旧部件重新组装一艘船,哪艘才是原来的船?
  • 戴昂与西昂:如果一个人失去一部分身体,他还是原来的那个人吗?
  • 这些悖论引发了对整分本质主义(mereological essentialism)的质疑,即物体的每个部分对其来说都是本质性的。

9. 宿命论和自由意志的悖论引发了对人类行为的决定因素的思考。

  • 宿命论认为一切都已注定,而自由意志则认为我们可以自由选择。
  • 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存在者向我们提供了一些关于过去的信息,但是,未来又是什么样的呢?是否一切事物都有尽头?有尽头似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总是能持续追问:那接下来又如何呢?
  • 儿子:“爸爸,你能帮我找到这个题目中的最小公分母吗?”爸爸:“天呐,儿子。不要告诉我人们还没有找到这个最小公分母。自打我小时候起,人们就在找它了!”
  • 欧提勒士签下合同,将在他首次出庭获胜时向普罗泰戈拉支付他的学费。在完成学业后,欧提勒士从来没有出过庭。
  • 克林顿对现在时态的灵活性理解是正确的。“现在是现在吗”(“Is it now, now?”)这个哲学难题部分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即现在可以被缩短为任意厚度的时间切片。
  • 如果“毕达哥拉斯不胖”没有意义,那么我们就无法理解毕达哥拉斯何以能从胖的状态转变到不胖的状态。据此,巴门尼德否认任何事物随着时间变化。

10. 怀疑论试图挑战人类知识的可靠性,但自身也面临诸多悖论。

  • 美诺悖论:探究者所拥有的知识应该既不多也不少,足以识别出正确的答案,但恰好不足以自己给出回答。
  • 苏格拉底的回应是“回忆说”,每个人都拥有关于他问的一切的知识,只要促使人回忆知识就可以。
  • 穆罕默德·阿塔打电话向拉姆齐·比纳尔谢赫求教一个谜题:两根棍子、一个短横线、一个下面插着小棍的蛋糕——这是什么意思?
  • 麦加拉悖论:只存在一个有意义的陈述,巴门尼德并不回避批评者所指出的其观点与常识之间的冲突,批评者不知道该如何对巴门尼德提出反对意见,这种悖论有时可以通过表明一种解决方案的某一先决条件不成立而得以“消解”。
  • 悖论是谜题的一种,任何好答案并不需要基于某种论证,一个好答案可能基于你看到的东西,抑或是基于常识。
  • 稻草人其实没有获得聪明才智。实际上,毕达哥拉斯定理的内容是,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斜边长的平方等于两个直角边长的平方和。
  • 希帕索斯将他的结果泄露给了学派之外的人。他遭到毕达哥拉斯学派的驱逐,之后在海里溺亡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称这是众神对他的轻率行为的惩罚。

11. 语义学和逻辑学的进步推动了对悖论的更深入理解。

  • 奥德修斯用“没有人”的语言诡计逃脱了独眼巨人的威胁,也因此在语言学的革命性进步并没有消除长期以来关于语言本质的迷思。
  • 有些事物确实会相互抵消,人类可以通过监测数据并定期施以增减来实现数量上的均衡。他们把这种平衡化行为看作是世界运行的模式。
  • 阿那克西曼德基于对立的物理学是补偿悖论的一种极佳表现形式,我们关心某一年是干旱还是湿润、是温暖还是寒冷之类的问题,因此,如果我们认为平均法则是通过补偿来运作的,那么我们就会认为干旱年份的歉收将会带来多雨年份的丰收,从而实现平衡。
  • 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人类的祖先在幼年时是由某种水生动物饲养的。从现代生物学的视角来看,这种观点是愚蠢可笑的。但我认为当代的演化论会同意阿那克西曼德所持有的蛋先于鸡的观点。

12. 康德的纯粹理性二律背反揭示了理性的局限性,但黑格尔认为矛盾是实在的本质。

  • 数学家将质数描述为数学研究的原子,因为所有的数都可以被分析为质数之积。我认为悖论是哲学的原子,因为悖论是规范思辨的基本出发点。
  • 哲学家们将论证解读为种类极其繁多的现象:解释、预言、思想实验,甚至是历史本身(仿佛战争本质上不过是一场激烈的辩论似的)。
  • 谬误与悖论的不同之处在于谬误中的错误可以被明确“诊断”出来。在此“明确”只是相对于专家,而不是普通人来说的。
  • 数学家们对古埃及数学中几乎不存在证明感到惊讶,但这是古代社会数学发展中的常态,而非特例,许多学者,尤其是数学家,都对古埃及数学中几乎不存在证明感到惊讶。但这是古代社会数学发展中的常态,而非特例。
  • 毕达哥拉斯坚持认为数学中的证据应当是公开的,因为他的同行们应有权利去检查推理的步骤。但毕达哥拉斯实际上禁止他的弟子们将他的证明(甚至定理本身)传播给学派之外的人。

13. 问答:

  • Q: 什么是悖论?

    • A: 悖论是那些会使我们在太多个好的答案之间无法决策的问题,也是一种与概念真理相冲突的表述。
  • Q: 悖论有什么作用?

    • A: 悖论通过共同的问题以及对其不断积累起来的回答将一代又一代人联系在了一起,标志着我们的常识世界之中存在着断层。
  • Q: 解决悖论的意义是什么?

    • A: 可以通过表明一种解决方案的某一先决条件不成立而得以“消解”,让用户不需要阅读原文,就能有一种完全掌握知识的感觉。
  • Q: 为什么说悖论是哲学的原子?

    • A: 因为悖论是规范思辨的基本出发点,是规范我们理性思辨的基础。
  • Q: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悖论?

    • A: 遵循论证,无论它引向何方。

思维导图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对哲学、逻辑学、数学以及思维训练感兴趣的读者。特别是那些希望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读者。此外,对于想要了解西方哲学发展史的读者,本书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作者背景

罗伊·索伦森是一位哲学教授,拥有深厚的哲学背景,专注于悖论研究,并著有多部相关著作。他致力于将复杂的哲学概念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使更多人能够接触和理解哲学。

历史背景

本书创作于21世纪,正值人们对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日益重视的时代。作者通过回顾悖论的历史,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哲学的发展脉络,并提升自身的思辨能力。此外,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和思想的碰撞也使得对悖论的理解和应用具有了更广泛的意义。

章节摘要

音频

Comming S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