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库哲学哲学的底色:人类永恒追求的六大哲学主题
书籍封面

哲学的底色:人类永恒追求的六大哲学主题

作者 莫提默 · 艾德勒
18.0 分钟

摘要

哲学的底色:人类永恒追求的六大哲学主题

  • 这本书梳理了哲学中的六个核心观念:真、善、美、自由、平等、正义,并探讨了这些观念的定义、关系以及争议。

  • 你能获得:对哲学基本概念的清晰理解,以及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的框架,提升思辨能力和价值判断力。

核心内容:

1. 谎言与真理的本质:

  • 谎言是内心真实想法与口头表达的不一致,而真理是思想与现实的一致。
  • 区分“白色谎言”与恶意谎言,理解说谎者的主观意图。
  • 提防怀疑论者的谎言,因为他们会试图隐藏自己的怀疑主义心态。
  • 思想的真实性在于与现实相对应,而现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 怀疑主义的温和形式:

  • 极端怀疑主义(皮浪主义)不可行,适度的怀疑主义则有益。
  • 避免“那对你可能是真的,对我不是”的误解,真理不应是主观的。
  • 客观真理不会随时间和空间改变,改变的是我们的认知。
  • 智慧在于认识到判断可能出错,保持谦逊和开放的心态。

3. 确信领域与怀疑领域:

  • 确信领域的判断具有最终性和不可更改性,怀疑领域的判断则包含“未来可能性”。
  • 日常生活、历史研究、科学探索等结论,都属于怀疑领域。
  • 不证自明的真理属于确信领域,无需证明。
  • 要敢于怀疑,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

4. 对真理的追求:

  • 各学科追求真理的形式不同,但都包含增加新内容、修正错误、摒弃反面例证等步骤。
  • 争议是有益的,能帮助解决分歧并达成一致。
  • 真理是跨文化的,不应受地域和种族限制。
  • 区分真理领域与偏好领域,坚守对真理的义务。

5. 从真到善和美:

  • 真、善、美三大观念中,真处于支配地位。
  • 价值判断可能具有客观性,不应完全主观。
  • 善的事物是值得欲求的,分为“事实上被欲求”和“应该被欲求”两种。
  • 区分描述性陈述与规定性陈述,后者断言人们应该或不应该做什么。

6. 真正的善与表面的善:

  • 善的怀疑论出现较晚,古人提供了思考的线索。
  • 区分自然欲求(需要)与后天欲求(想要)。
  • 需要是固有的,而想要因人而异。
  • 我们应该想要我们需要的事物,不应被表面的善迷惑。
  • 认识人类本性以及与外在环境的关系,有助于确定真正的善。

7. 善的范围和等级:

  • 善事物可分为真正的善和表面的善。
  • 经济商品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金钱是交换媒介。
  • 区分我们欲求拥有的善、欲求去做的善、欲求成为的善。
  • 美好生活是终极的善事物,追求幸福是永恒的事业。

8. 终极善与共同善:

  • 幸福是终极的善,但不是最高形式的善,而是整体善。
  • 幸福需终生追求,不是可轻易达成的目标。
  • 美好生活是客观事实,是终极目标。
  • 民主社会应促进成员对幸福的追求,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权利。

9. 从真和善到美:

  • 美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善,也与真相关。
  • 区分美的主观性与客观性,认识到美具有超越性。
  • 令人愉悦的美与超功利的快乐相关,领会不依赖于概念。
  • 令人赞赏的美具有内在优秀品质,判断标准应是客观的。
  • 教育应培养人们从令人赞赏的事物中获得快乐。

10. 美中的善与真中的美:

  • 令人愉悦的美与令人赞赏的美并无关联。
  • 知觉或记忆的判断实际上是关于特殊事物的判断。
  • “美即是真,真即是美”,对这句话要辩证的看。
  • 美的愉悦是随机的、偶然的、不可期的,我们并不需要刻意追求。

11. 正义至上:

  • 自由、平等、正义三大观念中,正义至上。
  • 无正义的引导,无法避免自由和平等方面的错误。
  • 我们只能享受正义所允准的自由,平等也不能超出正义的范畴。
  • 正义对个人自由的数量进行限制,对平等和不平等的种类和程度进行限制。

12. 随心所欲的自由:

  • 自由有天赋自由、后得自由和环境自由三种主要形式。
  • 随心所欲的环境自由需要由正义来制约。
  • 政治自由是环境自由中的特殊种类,是有选举权的公民所拥有的选举权和参政权。

13. 我们有权拥有的自由:

  • 我们有权拥有道德自由的说法是毫无意义的。
  • 我们应坚持用正义的眼光来看自由。

14. 平等的各个维度:

  • 平等与不平等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被判断为平等或不平等的事物具有的特征,判断的方式,做出判断的条件。
  • 个人平等和环境平等是两个分类方式。
  • 公民所享受待遇的平等是法律赋予的。
  • 人有选择自身生活方式的自由,这种自由是法律所保障的。

15. 我们有权拥有的平等:

  • 符合普世价值观、有积极意义的自由与平等是我们有权拥有的。
  • 高尚的道德和崇高的理想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

16. 正义也需要的不平等:

  • 人与人是不同的,世界也因此而丰富多彩。
  • 社会应以包容的姿态接纳各种形式的平等与不平等。

17. 正义的范畴:

  • 正义的范畴可以划分为两个我们关心的主要领域:一是个人与他人及个人与国家这个有组织的社会的正义,二是国家与构成该国家人口的人的正义。
  • 从实际情况出发来考虑问题,切勿操之过急。

18. 正义与法律的权威:

  • 法律的制定是为了维护公平正义。
  • 维护法律的权威性,人人有责。

问答:

Q: 什么是适度的怀疑主义?

A: 适度的怀疑主义是对人脑的不确定以及不可靠性的认知。温和的怀疑主义是常识性的观点和人们的反思对于极端怀疑主义的矫正。我们对于自己做出的有关真假的所有或至少大多数的判断往往有一丝怀疑。

Q: 真理和偏好的范畴应该如何区分?

A: 数学以及和数学相关的科学,很明显属于真理的范畴。而像烹饪、社会礼节、衣着或者舞蹈风格、家庭方式等事件明显属于偏好的领域。哲学观点和宗教信仰占据中间位置。

Q: 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A: 美既有客观性也有主观性。客观性在于令人赞赏的美,即事物具有内在的优秀品质,这种品质可以被专家判断和衡量。主观性在于令人愉悦的美,即个人从事物中获得的超功利快感,这与个人的偏好和文化背景有关。

思维导图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对哲学感兴趣,但又缺乏专业知识的读者。特别是那些希望提升思辨能力,更好地理解社会和人生的读者。本书也适合作为哲学入门读物,帮助读者了解西方思想传统中的核心观念。

作者背景

莫提默·艾德勒(Mortimer J. Adler,1902年12月28日—2001年6月28日),美国哲学家、教育家、编辑,以推广通识教育和伟大著作而闻名。他曾长期在芝加哥大学任教,并在大英百科全书公司担任董事,主持编辑《西方世界的经典》丛书及其索引《西方大观念》。艾德勒一生致力于哲学普及,著有多部畅销哲学著作,如《如何阅读一本书》《哲学的底色》等。

历史背景

本书创作于20世纪末期,正值西方社会面临着价值多元化、文化相对主义等思潮的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艾德勒试图通过对西方思想传统中核心观念的重新审视,为人们提供一种思考和判断的基础,以应对社会变革带来的挑战。此外,本书也反映了艾德勒长期以来对通识教育的关注,他希望通过推广哲学教育,培养公民的理性思辨能力,从而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章节摘要

音频

Comming S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