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库社会、艺术与文化瞧!这样的语文有意思
书籍封面

瞧!这样的语文有意思

作者 施耐庵
15.0 分钟

摘要

好的,这是根据你提供的书籍内容总结的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瞧,这样的语文有意思

  • 本书作者反思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主张教师应享受教学,试卷应注重能力而非知识,并分享了其在天长小学的实践与思考,旨在探索如何教出有意思、有味道的语文。
  • 你能获得: 了解语文教学的弊端及改进方向,掌握实用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写作能力,并将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

核心内容:

1. 调整教材内容:

  • 详细解释:根据教学理念和学生特点,灵活调整教材单元顺序和主题,增加电影课、诗歌欣赏等内容,进行校本化实践。
  • 举例:将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材重新编排,合并单元,调整单元顺序,修改单元主题,并增加电影课和作家作品研讨会。

2. 灵活安排教学时间:

  • 详细解释:对于好的、自己喜欢的文章,可以多花时间与学生一起品味、学习,不必拘泥于教材规定的精读或略读课时。
  • 举例:将《“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用三课时来教学,引导学生在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中感受“凤辣子”的人物形象。

3. 选择有质量的教材:

  • 详细解释:教师应保持客观,但对于存在“质量”问题的文章,要有自己的态度,不能以自己的偏好剥夺孩子的阅读权。
  • 举例:作者不喜欢《爱迪生救妈妈》、《地震中的父与子》等文章,因为其内容虚假或真实性存疑,不符合散文的“真实”要求。

4. 采用原版教材:

  • 详细解释: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采用原版文章进行教学,避免因教材删改而导致的角色变少、情节简化、细节疏漏等问题。
  • 举例:使用原版《巨人的花园》和《渔夫的故事》,以呈现更完整的故事情节和更深刻的主题。

5. 深入解读文本:

  • 详细解释:从语言入手,还原生活,寻找缝隙,比较对照,知人论世,多维度解读文本,引导学生在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中感受人物形象。
  • 举例:解读《景阳冈》时,抓住“人”和“物”两个字,细读武松的语言、动作、心理,以及哨棒的象征意义。

6. 明确教学目标:

  • 详细解释:语文教学不应只注重知识的灌输,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辨能力、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 行动建议:教师要认真备课,摸清“考点”,适当做题,提升做题效率,并教授学生应试技巧,帮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7. 重视学生体验:

  • 详细解释: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想象画面,还原场景,进入情境,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从而更新、拓展学生的生活体验。
  • 举例:在教学《祖父的园子》时,通过朗读、丰富阅读先见、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快乐。

8. 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 详细解释:教师应从语言入手,引导学生仔细推敲词句,还原生活,寻找缝隙,比较对照,知人论世, 从而多读出感受,让学生掌握表达的技巧。
  • 行动建议:要多读书,多思考,积累各个领域的知识,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9.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 详细解释:教师要善于提问,通过抛出主干问题, 引导学生在细读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中感受人物形象。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与自身生活的关联,擅于从文章悟出适于自我的人生哲理和永恒意义。
  • 举例:《景阳冈》一课,通过对“人”和“物”的细致分析,引 导学生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和人物形象。

10. 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 详细解释:多表扬学生, 尽量创造让学生的作品得到更多人阅读的机会, 让学生在写作时感到自由,写自己想写的东西。
  • 举例:减少对学生写作的限制, 增加创意性写作题目,如“用一首诗来写自己”。

问答:

Q:如何理解“没有教材选择自由的教师,就是被压迫的教育工作者;没有课程选择自由的学生,就是被压迫的学习者”?

A:这句话强调了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有权根据教学理念和学生特点选择或调整教材,学生也应该有权选择自己感兴趣或适合的课程,这样才能激发教育的活力和创造力。

Q:如何才能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做到不以应试为目的,又能保证学生的成绩?

A:可以在教学中适当做题,提升做题的效率,挑选训练价值最大的题目,并教授学生一些应试技巧,但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长期发展,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

Q: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体验”?

A:首先教师自己要有体验,从语言入手,仔细推敲词句,还原生活场景,进入人物的情感世界,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同时,要积极尝试各种方法,例如朗读、补充资料、提问等,并结合文章的表达特点进行教学。

思维导图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研究者、家长以及对语文教育感兴趣的读者阅读。特别是对于那些希望改变传统语文教学模式,让课堂更生动有趣,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教师来说,本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背景

施耐庵,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生平事迹不详,一般认为是《水浒传》的作者。关于他的生平有多种说法,但缺乏确凿的史料支持。他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历史背景

本书创作于中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反映了作者对当前语文教育现状的思考和探索。书中提到的应试教育、行政化管理、家长焦虑等问题,都是当前中国教育面临的挑战。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人们对语文教育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希望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情怀。

章节摘要

音频

Comming S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