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库经济人地之间:中国增长模式下的城乡土地改革
书籍封面

人地之间:中国增长模式下的城乡土地改革

作者 陶然
18.0 分钟

摘要

人地之间:中国增长模式下的城乡土地改革

  • 本书用约50个字总结:本书分析了中国城乡土地制度的挑战与改革,探讨了土地财政、征地制度、耕地保护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 你能获得:了解中国城乡土地制度的现状与问题,理解土地改革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把握未来土地改革的方向和突破口。

核心内容:

1. 中国过去40年转型发展模式:

  • 过去70年转型发展的“中国模式”不仅存在,而且在不同时期还依次出现了具有前后延续性,但参照系有所改变的多个“中国模式”。

  • 详细解释:

    • 中国模式在计划经济时代与苏联计划经济模式有很大相似性,但因资源禀赋不同、政经互动模式有别而又有所不同。
    • 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面临着和苏联、东欧国家在相应阶段遭遇过的相似挑战,仍然出现了一个转轨路径及增长绩效都呈现重大差别的“经济转型的中国模式”。
    •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现在,又逐步演化出了一个与传统“东亚发展型经济体”有诸多相似,但仍存在多方面结构性差别的“经济增长的中国模式”。

2. 中国城市化的矛盾:

  • “人口城市化”远远慢于“土地城市化”,结果出现了“土地过度城市化”和“人口不完全城市化”并存的不协调局面。

  • 详细解释:

    • 地方政府利用“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生财并推动超常规的城市空间扩张和基础设施建设。
    • 农民被低价征地,财产权益受到侵犯,生活水平和长久生计受到影响,征地拆迁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频发。
    • 工业开发区和新城区过度扩张,工业用地价格过低,商住用地价格过快上涨,“土地财政”收支缺乏透明度,地方债务加速攀升。
    • 农村“法外”建设用地大幅度增加,“以租代征”和“小产权房”大量涌现等。

3. 如何应对城乡土地改革的重大挑战:

  • 未来我国应该通过顶层设计和政策改革措施,逐步跳出已经带来了多种扭曲的既有城市化道路。

  • 详细解释:

    • 调整现有农转用的征地体制,才能确保实现中央政府提出的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
    • 通过传统农区农村土地制度的调整,尤其是所有权制度的调整,有效促进传统农区的土地流转,切实提高农村多类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
    • 完善现有的耕地保护制度,才能在有效保护耕地数量和质量的同时,兼顾城市发展的需要,切实优化土地资源在城乡之间,以及建设用地指标在不同区域之间的配置。
    • 有效改变目前几乎所有城市都存在的外延型扩张过度,而存量工业用地效率却极其低下的局面。

4. “土地财政”模式下的策略性出让:

  • 地方政府在不同类型用地上的策略性出让,表现为工业用地价格过低、商住用地价格过高,最终导致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失衡。

  • 详细解释

    • 地方政府为吸引工业投资者,往往以低价协议出让工业用地,甚至“零地价”,但对商住用地则采取垄断式的限量供应,以“招拍挂”等方式高价出让。
    • 这种策略性出让导致工业用地比重显著偏大,而住宅用地和环境绿化等用地比重明显过低。
    • 地方政府把精力集中在“以地生财”后,自然就缺乏积极性为大批流动人口提供与“城市户口”相匹配的公共服务,更缺乏积极性推动城乡接合部的土地制度改革。

5. 中国增长模式的三大关键要素

  • 认清增长模式,才能找到合适的发展道路。

  • 详细解释

    • 民营企业在制造业下游部门的“一类市场化竞争”。
    • 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国际、国内推动的“两层逐底式竞争”。
    • 国企在上游部门、银行在金融领域、地方政府在商住用地领域的“三领域行政性垄断”。

6. 城乡土地改革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面临的最重大挑战。

  • 务必找到突破口。

  • 详细解释

    • 推动渐进而又坚决的突破,让市场机制在城乡土地要素配置上真正发挥“决定性作用”。
    • 除既有经济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模式造就的利益格局已相当固化,要实现有效调整的难度超大这个主要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既有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改革框架忽视了城乡土地制度不同维度之间、土地制度和其他体制之间的紧密关联。
    • 若不能通过上一步的改革为下一步的改革创造条件,还难以实现一个领域改革和其他领域改革的相互协力,最终无法建立一个适应新发展格局的城乡土地管理体制。

问答

Q: 什么是“土地财政”?

A: “土地财政”是指地方政府通过出让土地使用权获取收入,并将这些收入用于地方财政支出的一种模式。

Q: “土地财政”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哪些问题?

A: “土地财政”导致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忽视其他产业发展,推高房价,加剧城乡差距,滋生腐败等问题。

Q: 什么是“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

A: “人口城市化”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并定居的过程;“土地城市化”指城市建成区范围不断扩张,城市用地面积增加的过程。

Q: 为什么中国的“人口城市化”慢于“土地城市化”?

A: 城乡土地制度以及相关的户籍、规划、地方财政体制没有被全面理顺,进而给地方政府带来了方向有偏的激励,导致地方政府热衷于扩大城市用地面积,而忽视为外来人口提供公共服务。

Q: 如何解决“土地财政”带来的问题?

A: 需要推动城乡土地改革,包括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允许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实现“人口完全城市化”,并探索新的地方财政收入来源,减少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思维导图

目标读者

本书的目标读者包括关心中国转型发展的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研究者,以及城乡发展、土地制度、城市规划及更新领域的相关工作人员。此外,本书也适合对中国前途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本书内容深入浅出,既有理论分析,又有案例研究,能够帮助读者全面了解中国城乡土地制度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作者背景

陶然是一位经济学家,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经济转型、城乡发展和土地制度。他拥有深厚的学术背景,并在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从事研究工作。他的研究成果对理解中国经济的复杂性和挑战具有重要价值。

历史背景

本书创作于中国经济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增长模式转变、城乡差距扩大、环境资源约束等多重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对城乡土地制度进行反思和改革成为重要的议题。本书试图从历史和制度的视角,分析土地制度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为未来的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章节摘要

音频

Coming S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