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库哲学悉达多
书籍封面

悉达多

作者 赫尔曼·黑塞/杨玉功译
18.0 分钟

内容简介   ★ 深深影响了格莱美奖获得者——电台司令乐队。   ★ 摇滚史上梵高式的传奇人物尼克·德雷克的灵感来源。   ★ 美国“垮掉派”作家亨利·米勒的最爱。   ★云门舞集创始人、台湾编舞家林怀民的《流浪者之歌》由此改编。   ★《悉达多》是黑塞的第九部作品,1922年在德国出版,直到1951年在亨利·米勒的再三说服下,才有出版商出版了该书的英译本,此后逐渐在60年代的美国形成黑塞热潮,据说那时的大学生几乎人手一本。   ★ 特别增补传奇作家保罗·科埃略的最新导言,保罗自言,他第一次看到黑塞《悉达多》是在一次被送进精神病院之后,阅读后让他得出一个结论——“我要选择自己的生命”。   ★全球青年口耳相传,黑塞是被阅读最多的德语作家。   ★谁读了《悉达多》,谁进行了体验,谁就可以摆脱外在的强制,摆脱随波逐流,摆脱约束和羁绊。   作家推荐:   ★他(悉达多)象征那些寻求真理的人——那些寻求自我之真理的人。……赫尔曼?黑塞已然感受到我们这一代人那种内心的骚动、那种青春时代自寻其路的固有需求;这种需求让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索取天经地义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我们自己的生命。黑塞的这种先知先觉也必然启发未来时代的人们。   ——保罗·科埃略   ★人之一生,总有所惑。惑于理者心苦,惑于事者身苦,理事皆惑者活着已是大苦聚。悉达多却惑于生命自身,现成的答案经验皆不可用,于是悉达多流浪于声色犬马事业爱情之中,直到有一天遇见自己而豁然开朗,生命之惑顿除。这是每个追求自身生命真相的人必须面对的:生从何来,死往何处?   ——明奘禅师   ★因为黑塞我喜爱上一种独白式的文体,像日记,也像书信;像孤独时自己与自己的对话。黑塞的文学可能影响了一代的青年走向追寻自然、流浪、孤独,追寻自我的觉醒。   ——蒋勋   ★读完黑塞小说《悉达多》,有关修道者的书。他游历天下,最后坐在河边,师从于河流,流水日夜教会他。我想的,河流就是时间的形象,时间是宇宙秘密的源泉。永远流逝并且歌唱。   ——周云蓬   ★开始读黑塞的《悉达多》,这书了不得,给人一种焚香沐浴才能拜读的感觉。写的毕竟是关于人生悟道的事情,大有禅意。一个德国人来写禅,真是令人惊异。据说西方大学生全都人手一册的,到了这个程度,不读简直就是罪过了。   ——李银河   古印度贵族青年悉达多英俊聪慧,拥有人们羡慕的一切。为了追求心灵的安宁,他孤身一人展开了求道之旅。他在舍卫城聆听佛陀乔答摩宣讲教义,在繁华的大城中结识了名妓伽摩拉,并成为一名富商。心灵与肉体的享受达到顶峰,却让他对自己厌倦、鄙弃到极点。在与伽摩拉最后一次欢爱之后,他抛弃了 自己所有世俗的一切,来到那河边,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在那最绝望的一刹那,他突然听到了生命之河永恒的声音……经过几乎一生的追求,悉达多终于体验到万事万物的圆融统一,所有生命的不可摧毁的本性,并最终将自我融入了瞬间的永恒之中。   作者简介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   德国作家、诗人、评论家,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以《德米安:埃米尔·辛克莱的彷徨少年时》、《荒原狼》、《悉达多》、《玻璃球游戏》等作品享誉世界文坛。1923年46岁入瑞士籍。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自上世纪60年代起,黑塞就成为美国大众的最爱,他出现在《史努比》系列漫画中,纽约的女大学生说“黑塞是今天美国需要的反物质主义的发酵酶”,他的“Do your own thing”也成为美国整整几代青年人的座右铭;在日本,黑塞是除了歌德之外最著名的德国作家;迄今为止,在日本和美国,黑塞是20世纪被阅读最多的德语作家。黑塞崇拜还蔓延至全球,他的作品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总印数超过1.4亿册。   黑塞在文景:   《悉达多》《德米安:埃米尔·辛克莱的彷徨少年时》《盖特露德》《罗斯哈尔德》《黑塞画传》   《朝圣者之歌》(即将出版)   《温泉疗养客》(即将出版)   《漫游者寄宿所:黑塞诗选》(即将出版)

摘要

{悉达多}

用50个字左右,带你走进悉达多的求道之旅,体验他如何从婆罗门之子到觉者的转变。 你能获得:对生命、真理和自我的深刻思考,以及摆脱束缚、追寻内心平静的启示。

核心内容:

1. 抛弃外在教条,追寻内在真理:

  • 悉达多不满足于传统的婆罗门教义和苦修,他意识到真正的智慧和解脱无法通过学习和模仿获得,而是要通过自身的体验和觉悟。
  • 详细解释:悉达多认为,教义和学识只是对真理的片面描述,而真正的真理存在于个体的内心深处。他开始质疑并最终抛弃了所有的外在权威和教条,决定走自己的路,去体验真实的生活,并从中寻找答案。
  • 举例:悉达多拒绝了佛陀的教义,因为他认为即使是佛陀的智慧也无法通过言语和教义传达,每个人都必须通过自己的体验去领悟真理。
  • 行动建议:反思你所接受的信仰和价值观,是否经过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和验证?尝试摆脱对权威的依赖,勇敢地走自己的路。

2. 体验世俗生活,经历堕落与觉醒:

  • 悉达多进入世俗社会,成为商人、情人和赌徒,体验了财富、权力和感官的快乐,但也逐渐沉溺其中,迷失了自我。
  • 详细解释:悉达多意识到,仅仅依靠冥想和苦修无法真正认识自我和世界,他需要体验真实的生活,包括快乐、痛苦、成功和失败。通过与名妓伽摩拉的交往,他学会了情爱的艺术;通过与商人伽摩湿瓦弥的合作,他学会了经商的技巧。然而,他也逐渐被世俗的欲望所控制,迷失了自我,最终陷入绝望。
  • 举例:悉达多沉迷于赌博,挥霍无度,变得贪婪和冷酷,与他最初追求平静和智慧的目标背道而驰。
  • 行动建议:不要害怕体验生活中的各种可能性,包括那些看似“不好”的经历。从中学习,成长,并最终找到自己的平衡点。

3. 聆听内在之声,回归本真自我:

  • 在极度绝望之际,悉达多听到了生命之河的声音,领悟到万事万物的圆融统一,最终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 详细解释:当悉达多意识到自己已经完全迷失时,他来到了河边,准备结束自己的生命。在最绝望的时刻,他听到了“唵”的声音,这声音唤醒了他沉睡的灵魂,使他意识到生命的不可摧毁的本性。他重新认识到,真正的智慧不是来自知识和教义,而是来自对生命的深刻体验和对内在之声的聆听。
  • 举例:悉达多在河边与船夫维稣德瓦共同生活,学会了倾听河水的声音,领悟到时间和生命的真谛。
  • 行动建议: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它会指引你找到真正的方向。

4. 爱与包容,与万物和谐共存:

  • 悉达多最终领悟到,爱是世上最重要的,他学会了爱自己,爱他人,爱世界,并与万物和谐共存。
  • 详细解释:在经历了人生的种种之后,悉达多终于明白,真正的智慧不是鄙弃世界,而是热爱它,接受它的不完美,并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他学会了爱,不是那种占有和控制的爱,而是那种无条件的,包容一切的爱。
  • 举例:悉达多对儿子充满了爱,但他最终认识到,他不能强迫儿子走自己的路,而应该让他自由地去体验自己的人生。
  • 行动建议:尝试用爱和包容的眼光看待世界,你会发现更多美好和值得珍惜的东西。

问答:

Q: 悉达多为什么要离开佛陀?

A: 悉达多认为,即使是佛陀的智慧也无法通过言语和教义传达,每个人都必须通过自己的体验去领悟真理。他需要走自己的路,去体验真实的生活,并从中寻找答案。

Q: 悉达多最终领悟到了什么?

A: 悉达多最终领悟到,真正的智慧不是来自知识和教义,而是来自对生命的深刻体验和对内在之声的聆听。他学会了爱自己,爱他人,爱世界,并与万物和谐共存。

Q: 《悉达多》这本书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A: 《悉达多》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和解脱无法通过学习和模仿获得,而是要通过自身的体验和觉悟。我们应该勇敢地走自己的路,体验生活中的各种可能性,并最终找到自己的平衡点。

思维导图

目标读者

《悉达多》适合对哲学、宗教、心理学以及个人成长感兴趣的读者。特别是那些在现代社会中感到迷茫,渴望寻找人生意义和精神寄托的年轻人。同时,对于喜爱黑塞作品的读者,以及对东方文化和佛教思想有一定了解的读者,本书也具有较高的阅读价值。本书语言优美,情节引人入胜,能够引发读者对生命、自我和世界的深刻思考。

作者背景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是德国作家、诗人、评论家,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他以《德米安:埃米尔·辛克莱的彷徨少年时》、《荒原狼》、《悉达多》、《玻璃球游戏》等作品享誉世界文坛。黑塞对东方文化有深入研究,作品深刻揭示了正直的人们在世俗文明压迫下所面临的精神危机与心灵孤寂。他试图以某种圆融统一的境界来调和甚至包容阴与阳,善与恶,物欲与神性,世俗与超越等两难命题。

历史背景

《悉达多》创作于一战后的1922年,反映了当时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精神危机和对东方哲学的兴趣。黑塞深受东方思想的影响,试图通过悉达多的故事,探讨个体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寻找自我、实现精神救赎的问题。该作品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大学生中广受欢迎,影响了一代青年人。

章节摘要

音频

Comming S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