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库哲学太乙金华宗旨
书籍封面

太乙金华宗旨

作者 吕洞宾
18.0 分钟

摘要

总结

本文是吕祖对于修炼“太乙金华宗旨”的指导,强调通过回光调息、凝神入气穴等方法,炼化元神,达到性命双修的目的。详细阐述了修炼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可能出现的偏差以及解决之道,旨在帮助修道者把握核心要领,避免误入歧途。

你能获得:

  • 快速了解太乙金华宗旨的核心内容和修炼方法。
  • 掌握炼化元神,达到性命双修的关键步骤。
  • 辨别修炼过程中的常见偏差,避免误入歧途。

核心内容:

1. 回光守中,凝神调息是基础

  • 回光:通过逆法,注想天心,使周身之气皆上朝,凝结成自然法身。
    • 详细解释:
      • 回光并非只回一身精华,而是回造化真气,解脱千劫轮回。
      • 目是人身精华上注之处,静坐以防光流转,得长生超升之关键。
    • 行动建议:
      • 日常刻刻随事返照,不着人我相,即是随地回光。清晨静坐一二时最佳。
  • 调息:将心寄托于息,心息相依,调和内外呼吸,最终达到真息现前,心体可识。
    • 详细解释:
      • 用耳光听息,听惟听其无声,愈放愈微,愈微愈静,直至真息现前。
      • 心细则息细,心一则气动,息细则心细,气一则心动,养气以定心。

2. 辨别差谬,避免歧途

  • 避免坐在无事中里,陷入无记空,要惺惺自若,勿堕于蕴界,或随于万缘。
    • 详细解释:
      • 忌稿木死灰之意多,大地阳春之意少,落于阴界。
      • 忌一入静,众绪忽至,随之反觉顺适,主为奴役,落于色欲界。

3. 循序渐进,百日筑基

  • 百日专功,光才真,百日后,光中自然一点真阳,忽生黍珠,便当静以待之。
    • 详细解释:
      • 炼功百日,精气自足,真阳自生,水中自有真火,自然交媾结胎。
      • 百日立基,重在得力,昼夜相续,一息一生持,何止百日。

4. 明辨性光识光,区分先天后天

  • 回光时,不管有光无光,只要无念生念,一念一生持,此念乃正念。
    • 详细解释:
      • 性光是任眼一照,不及分别,如镜无心照,水无心鉴;识光则分别。
      • 用心即为识光,放下乃为性光,识不断则神不生,心不空则丹不结。

5. 活法周天,体悟自然

  • 周天以心到为妙诀,无心而守,无意而行,心即璇玑,气即众星。
    • 详细解释:
      • 周天非以气作主,在于锻炼识神,断除妄见,大定后方见性光。
      • 坎离交处即一周,天地山河一切皆回,金丹火候,要归自然。

问答

Q: 如何理解“天心”?

A: 天心是虚灵之神所住的地方,如宅舍一般,是人身的主宰。回光就是要守护天心,使元神居于正位。

Q: 什么是回光?

A: 回光是指通过特定的方法,将向外耗散的光华收回,内照天心,使精气神凝聚,从而达到性命双修的目的。

Q: 如何调息?

A: 调息的关键在于“听惟听其无声”,使气息细微而悠长,与心念相依相随,最终达到真息现前的境界。

Q: 如何避免修炼中的差错?

A: 修炼者要避免陷入无记空、沉溺于蕴界、追逐万缘等歧途,要始终保持清醒和警觉,遵循正确的功法。

Q: 如何区分性光和识光?

A: 性光是无分别的、自然的,如镜子照物;识光则是有分别、有意识的。要避免有意追逐光,以免落入识的范畴。

思维导图

目标读者

《太乙金华宗旨》的目标读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道教内丹修炼、修身养性感兴趣的人群。本书适合以下读者:

  1. 对道教文化和内丹修炼有初步了解,希望深入学习内丹修炼方法的人。
  2. 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修身养性思想感兴趣,希望通过内观自省提升自我修养的人。
  3. 希望通过修炼内丹,达到健康长寿目的的人。
  4. 对哲学、心理学、宗教等领域有浓厚兴趣,希望从不同角度探索人生真谛的人。
  5. 希望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修心养性,提升生活品质的人。

总而言之,《太乙金华宗旨》是一本适合具有一定文化素养和对精神层面有追求的读者阅读的经典。

作者背景

吕洞宾,又名吕岩,字洞宾,道号纯阳子,是道教全真道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尊为“吕祖”。他以诗文、剑术和丹道闻名,传说其为唐朝进士出身,后弃官学道,得钟离权传授,成为全真五祖之一。吕洞宾的生平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思想融合了道教的内丹修炼、儒家的伦理道德和佛教的禅宗智慧,对后世道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不仅是道教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象征,代表着追求自由、智慧和长生的理想。

历史背景

《太乙金华宗旨》成书于清代,正值内丹修炼理论发展成熟时期。清代社会相对稳定,为各种思想的传播提供了土壤。同时,内丹修炼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一种重要的养生方式。该书的出现,既是对传统内丹理论的总结和发展,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健康长寿的追求。此外,清代统治者对道教采取相对宽容的政策,也为该书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章节摘要

音频

Comming S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