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的世界观、伦理观和生活习惯会摧毁人们与生俱来的兴致和胃口,而这正是幸福的基础。
错误观念: 罪恶感、自恋、自大等自我沉溺的形式是导致不幸福的主要原因。
详细解释:
智者看破红尘,认为世上并无值得坚持的东西,以痛苦为荣。这种情绪实际上是源于生活太过轻松,缺乏奋斗目标。
详细解释:
行动建议:
过分强调竞争获胜,直至将它视为幸福的主要源泉,这会种下烦恼之根。
详细解释:
无聊是一种人类独有的情绪,是现实环境与令人向往的环境之间存在反差,人的机能没有“全力以赴”。
详细解释:
行动建议:
神经性疲劳是发达社会中最严重的疲劳,源于忧虑、不断遭遇陌生人等因素。
详细解释:
嫉妒是人类情感中最普遍、最根深蒂固的一种,是民主的基础,但也会导致不幸福。
详细解释:
行动建议:
非理性的罪恶感是成年人生活不幸福的重要心理原因之一,根植于童年时期受到的错误道德教育。
详细解释:
行动建议:
受害妄想表现为极端形式是一种精神病,温和的形式是影响幸福感的常见原因。
详细解释:
行动建议:
除非自己的生活方式与世界观大致得到了与自己有社会关系的人的认同,否则很少有人能感到幸福。
详细解释:
行动建议:
幸福,必然是部分取决于环境,部分取决于自身,幸福的人拥有食物与住所、健康、情爱、工作成就和同伴的尊重,以及对世界的客观探察、开阔心胸,这些使幸福的人不会感到孤单。
详细解释:
行动建议:
兴致是幸福的人所具备的最普遍、最突显的一个标志,与无聊相对的不是愉快,而是兴奋。
详细解释:
行动建议:
缺爱是丧失兴致的重要原因,而情爱,可以打破自我的坚硬外壳,是导向合作的最原始、最普遍的感情形式。
详细解释:
行动建议:
父母对孩子的爱与孩子对父母的爱本该是幸福感的最大源泉,以求更多些人在追寻幸福的路上遇见。
详细解释:
行动建议:
面对可以避免的不幸,明智的人当然不会坐以待毙,而面对不可避免的不幸,他也不会白白浪费时间与情感,甚至如果避免不幸所需的时间与劳动会干扰他追求更重要的目标,他也会认输。
详细解释:
行动建议:
A: 压力过大可能会引起不良的身体状况,要合理的发泄自己,释放自己的心理压力。
A: 酗酒,赌博和吸毒应该尽早的戒掉,这样可以帮助自己更好的生活。
A: 面对生活应该充满向往,对生活抱有积极的态度,这样可以帮助人们在生活中获得幸福。
本书适合所有希望提升幸福感、改善生活质量的读者阅读。特别是对于那些感到焦虑、迷茫和不快乐的人,本书能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此外,对于对哲学、心理学和社会问题感兴趣的读者,本书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幸福之路》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正值西方社会经历经济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的动荡时期。面对社会普遍存在的焦虑和不安,罗素希望通过本书帮助人们摆脱不幸,找到幸福的真谛。本书的观点深受时代背景的影响,反映了罗素对社会问题和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