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库哲学幸福之路
书籍封面

幸福之路

作者 伯特兰·罗素
18.0 分钟

摘要

幸福之路:摆脱不幸,找寻快乐真谛

  • 本书旨在指引读者摆脱不幸福的根源,通过改变观念和习惯,重拾生活的热情与兴致,获得持久的幸福感。
  • 你能获得:
    • 掌握提升幸福感的方法,摆脱不幸福的怪圈。
    • 了解如何应对消极情绪,重塑积极心态。
    • 找到生活的乐趣,提升人生的价值感。

核心内容:

1. 不幸福的根源:

  • 错误的世界观、伦理观和生活习惯会摧毁人们与生俱来的兴致和胃口,而这正是幸福的基础。

  • 错误观念: 罪恶感、自恋、自大等自我沉溺的形式是导致不幸福的主要原因。

  • 详细解释:

    • 罪恶感: 沉溺于犯罪意识,无法摆脱“应该”如何的想象与现实自我的冲突。
    • 自恋: 过度自我欣赏和渴求被人仰慕,难以对他人产生真正的兴趣。
    • 自大: 追求权力而非魅力,最终会碰到难以逾越的障碍而导致内心崩溃。

2. 拜伦式的不幸福:

  • 智者看破红尘,认为世上并无值得坚持的东西,以痛苦为荣。这种情绪实际上是源于生活太过轻松,缺乏奋斗目标。

  • 详细解释:

    • 虚妄感: 容易来自活得太过轻松。
    • 快乐的理由和让人绝望的理由同样多。
    • 避免将人生想象成一出传奇剧,不能只关注未来,认为当下的全部意义仅在于它会为明天带来什么。
  • 行动建议:

    • 不要满足于表面的理解,要深入探究概念
    • 尝试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
    • 在各种情况下练习应用所学知识
    • 定期回顾和复习,即使你认为你已经掌握了内容

3. 竞争:

  • 过分强调竞争获胜,直至将它视为幸福的主要源泉,这会种下烦恼之根。

  • 详细解释:

    • 生存竞争实际上是“成功竞争”,担忧的不是明天的早餐,而是不能比邻居吃得更好。
    • 美国社会阶层流动性大,使得势利情绪活跃,金钱成为衡量智力水平的标准。
    • 过分强调竞争会使人的意志和肌肉持续过度紧张,导致神经衰弱、逃避和消亡。

4. 无聊与兴奋:

  • 无聊是一种人类独有的情绪,是现实环境与令人向往的环境之间存在反差,人的机能没有“全力以赴”。

  • 详细解释:

    • 沉闷乏味比祖先少了,但却比他们更怕无聊了。
    • 逃避无聊是一种自然本性,战争、屠杀和迫害都成了逃避无聊的方法。
    • 充满兴奋的生活会使人过度消耗,需要不断借助强烈刺激来使人激动。
  • 行动建议:

    • 培养忍受无聊的能力。
    • 节制兴奋,适度追求刺激。
    • 让孩子在自己的土地上自由生长,减少消极娱乐。
    • 与自然生活的涨落节律保持联系。

5. 疲劳:

  • 神经性疲劳是发达社会中最严重的疲劳,源于忧虑、不断遭遇陌生人等因素。

  • 详细解释:

    • 大部分人都很难控制自己的思维,在面对某事已然无能为力时,还是不能停止思考。
    • 情绪性疲劳会干扰休息,让人坚信自己的工作极为重要,不能休假。
    • 忧虑是恐惧的一种,所有形式的恐惧都会导致疲劳。

6. 嫉妒:

  • 嫉妒是人类情感中最普遍、最根深蒂固的一种,是民主的基础,但也会导致不幸福。

  • 详细解释:

    • 嫉妒是正常人性中最令人遗憾的一种性情,会使所有的优秀卓越者深受其害。
    • 攀比性思维习惯是导致嫉妒的原因之一。
    • 嫉妒与不必要的谦虚有很大关系。
  • 行动建议:

    • 幸福感是治愈普通人嫉妒的唯一药方,明白了自己嫉妒情绪的发生原因,就是在治疗嫉妒的路上迈进了一大步。

7. 罪恶感:

  • 非理性的罪恶感是成年人生活不幸福的重要心理原因之一,根植于童年时期受到的错误道德教育。

  • 详细解释:

    • 传统宗教关于罪恶感的理解是现代心理学不能接受的。
    • 早期道德教育的最大危害是在性的领域,使性器官与罪恶感之间建立牢固联系。
    • 对待不当行为,避开可能诱发这些举动的情境,充分认识这些行为的不当之处。
  • 行动建议:

    • 让有意识的信念鲜明而突出,让它们在你的无意识里留下深刻印象,以对抗母亲或保姆在你童年时制造的那些印象。
    • 要正常地参与正常的社会生活,人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反抗这种病态的信念。

8. 受害妄想:

  • 受害妄想表现为极端形式是一种精神病,温和的形式是影响幸福感的常见原因。

  • 详细解释:

    • 受害妄想者总是宣称自己是世界的受害者,认为每个人都在与他作对。
    • 受害妄想一直根植于对自我价值的过分夸大。
  • 行动建议:

    • 记住,你的动机并不总像你想象的那么无私。
    • 不要高估自己的价值。
    • 不要指望他人能像你关注自己那样关注你。
    • 不要以为大多数人都怀有特别的意图设法迫害你。

9. 舆论恐惧:

  • 除非自己的生活方式与世界观大致得到了与自己有社会关系的人的认同,否则很少有人能感到幸福。

  • 详细解释:

    • 青年人很容易认为他们熟悉的唯一环境就代表了整个世界,这使人承受了大量无谓的痛苦。
    • 舆论对那些显然畏惧它的人要暴虐得多。
    • 缺乏社会同情会让人感觉不适并充满攻击性。
  • 行动建议:

    • 减轻或避开舆论压迫,让有智识的少数人才能相互了解,并从交往中获得快乐。
    • 不要过分在乎别人的意见,而是要顺其自然,跟着自己油然而生的趣味走。

10. 幸福的人:

  • 幸福,必然是部分取决于环境,部分取决于自身,幸福的人拥有食物与住所、健康、情爱、工作成就和同伴的尊重,以及对世界的客观探察、开阔心胸,这些使幸福的人不会感到孤单。

  • 详细解释:

    • 高等教育应逐渐偏重对各种技能的培训,忽略了引导人们通过对世界的客观探察去开阔心胸。
    • 自我分裂的人会去寻找刺激和分心的事,他痴迷强烈的激情,没什么充足的理由,只是因为那一刻他可以逃开自我,逃避思维的痛苦。
    • 真正让人满足的幸福必然伴随着对我们的机能的充分运用、对我们生活的世界的充分认识。
  • 行动建议:

    • 重视生活中的幸福,接受和享受生活中美好的一面。
    • 专注于外部世界,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避免盲目从众,做出属于自己的判断。

11. 兴致:

  • 兴致是幸福的人所具备的最普遍、最突显的一个标志,与无聊相对的不是愉快,而是兴奋。

  • 详细解释:

    • 所有伟大的著作都有乏味的章节,所有伟人的生活都有无趣的时候。
    • 现代父母给孩子提供了太多消极的娱乐,而没有意识到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之于儿童的重要性。
    • 赌博等娱乐本身没有任何与自然相联系的元素。
  • 行动建议:

    • 避免对兴奋的过度渴求,培养与自然生活相联系的乐趣。
    • 培养忍受或多或少的单调生活的能力。

12. 情爱:

  • 缺爱是丧失兴致的重要原因,而情爱,可以打破自我的坚硬外壳,是导向合作的最原始、最普遍的感情形式。

  • 详细解释:

    • 最好的爱情是大胆的、清醒的,它告诉人们什么是善,且不忘记恶,也不假装“神圣”或“纯洁”。
    • 爱情能打破自我的坚硬外壳,因为它是生物合作的一种形式,其间,彼此的感情对实现双方的本能目标不可或缺。
  • 行动建议:

    • 人务必不能被情绪左右,一会儿相信这个,一会儿相信那个
    • 真正的爱情是不熄的火焰,永远在心中燃烧,从不衰弱,从不死亡,从不冷却,从不偏离方向

13. 家庭:

  • 父母对孩子的爱与孩子对父母的爱本该是幸福感的最大源泉,以求更多些人在追寻幸福的路上遇见。

  • 详细解释:

    • 今天的家庭不幸源于极不相同的原因,有心理的,有经济的,有社会的,有教育的,有政治的。
    • 人们长期处于这种家庭的关系之中,需要从各方面考虑。
    • 过多的旅行,五光十色的印象对于孩子并非好事,会使他们长大后难以忍受那种富含创造性的单调。
  • 行动建议:

    • 多给与孩子们一些幸福感,和睦的相处。
    • 将家庭看做重中之重,摆在首位。

14. 工作:

  • 如果工作不过量,哪怕再无聊也总比无所事事容易忍受,决定工作有趣的要素有两个:一、需要运用技能;二、具有建设性。
  • 详细解释:
    • 应该承认,商人焦虑中的常见成分是对破产的非理性但却真实的恐惧。
    • 培养一种有条理的思维,在合适的时间充分地思考一件事,而不是在所有时间里断断续续地思考这件事,它所增加的幸福感和所提高的效率是令人吃惊的。
  • 行动建议:
    • 在平衡生活的理念下,接受清醒而恬静的娱乐。

15. 闲情逸致:

  • 放下工作,直到上班时再想起工作,这种人一定比下班后仍然操心工作的人做得更好,
  • 详细解释:
    • 应该承认,商人焦虑中的常见成分是对破产的非理性但却真实的恐惧。
    • 充分理解这些准则的真谛便足以防止产生受害妄想。
  • 行动建议:
    • 在平衡生活的理念下,接受清醒而恬静的娱乐。

16. 努力与放弃:

  • 面对可以避免的不幸,明智的人当然不会坐以待毙,而面对不可避免的不幸,他也不会白白浪费时间与情感,甚至如果避免不幸所需的时间与劳动会干扰他追求更重要的目标,他也会认输。

  • 详细解释:

    • 现代社会高度重视竞争,与文明水准的普遍衰退有关,就像奥古斯都之后的罗马。
    • 《传道书》是悲观的,克鲁奇先生的《现代人的性情》也是哀怨的。克鲁奇先生的悲伤,追根溯源,在于中世纪的确定性以及近现代的部分确定性消亡殆尽。
  • 行动建议:

    • 要想在这个社会上生存,需要不停的努力和奋斗。

17. 幸福的人:

  • 幸福的人是真实地生活着的,他们有着自由的情爱和广泛的兴趣,他们通过这些情感和兴趣把握住了自己的幸福,而这又让他们自身成为其他很多人的兴趣和情爱目标,这样的人不必对抗,便可幸福一生。
  • 详细解释:
    • 在本章要讨论的便是这种生活要务之外的兴致。
    • 从本能上说,我们不期望会接受任何的谎言。
  • 行动建议:
    • 在面对自己的人生时,多采取乐观和憧憬的方面,积极的面对每一天。

问答

Q: 如何应对压力过大的生活?

A: 压力过大可能会引起不良的身体状况,要合理的发泄自己,释放自己的心理压力。

Q: 那些恶习应该戒掉?

A: 酗酒,赌博和吸毒应该尽早的戒掉,这样可以帮助自己更好的生活。

Q: 应该怎么面对生活?

A: 面对生活应该充满向往,对生活抱有积极的态度,这样可以帮助人们在生活中获得幸福。

思维导图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所有希望提升幸福感、改善生活质量的读者阅读。特别是对于那些感到焦虑、迷茫和不快乐的人,本书能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此外,对于对哲学、心理学和社会问题感兴趣的读者,本书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背景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年—1970年),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作家和政治活动家,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早年就读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专攻数学和哲学。罗素一生著作颇丰,涵盖数学、逻辑学、哲学、政治、伦理、教育等多个领域。他以清晰、坦率和诚恳的文风著称,擅长将深刻的道理深入浅出地呈现给大众。罗素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学者,还是一位积极的社会活动家,他关注政治与社会变革,并为此积极奔走呼号。

历史背景

《幸福之路》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正值西方社会经历经济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的动荡时期。面对社会普遍存在的焦虑和不安,罗素希望通过本书帮助人们摆脱不幸,找到幸福的真谛。本书的观点深受时代背景的影响,反映了罗素对社会问题和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

章节摘要

音频

Coming S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