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库心理学脑中的大象
书籍封面

脑中的大象

作者 [美]凯文·希姆勒,[美]罗宾·汉森
18.0 分钟

摘要

脑中的大象:隐藏动机如何影响你我

  • 这本书将带你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真实动机,揭示我们心照不宣的自欺欺人,从而提升你的认知能力。

  • 你能获得:看清社会运作的潜规则,更理性地生活和决策,甚至可以改造社会机构,让生活更加美好。

核心内容:

1. 人类行为由多重动机驱动,部分动机隐藏在潜意识中

  • 人们求医问药、救死扶伤,不只是为了健康,也是为了获得社会支持和体现炫耀性关怀。
  • 详细解释:我们往往只会看到“为了健康”这一动机,但是,如果我们能跳出这种思维定式,从外部审视我们的动机,并从我们的行为倒推我们的动机,就会发现其实还有一番别样的风景。
  • 举例:婴儿膝盖擦伤后,妈妈的亲吻并非真正治疗,而是象征意义和仪式感,求医问药、救死扶伤都是我们的天性,与疗效无关。

2. 人类大脑是自私的,但又费尽心机摆出无私姿态

  • 为了不让别人发现真实动机,大脑常将“真实的我们”隐藏在黑暗之中,自我欺骗是策略性的,以维持友善形象。
  • 详细解释:人们在思考或交谈时一般不会刻意强调社会地位。就医疗而言,人们一般不会刻意表现出炫耀性关怀。但是,我们所有人都会本能地这么做。
  • 行动建议:很少有人会迫不及待地承认这种两面性,这一点并不难理解。但是,只要我们仍然谨小慎微,不想捅破这层纸,那么我们就无法对人类行为做一个清晰的判断。

3. 社会规范约束人类行为,但我们总想逾越规范

  • 觅食者祖先的平均主义是世界上第一条真正的规范,但人类会想方设法打擦边球,在破坏规范的边缘游走。
  • 详细解释:因为遵守规范及执行规范有时是极具风险的博弈。我们需要对社会规范有深刻的理解。

4. 流言蜚语和名誉声望是维护规范的关键手段

  • 人们惧怕被议论,渴望好名声,这驱动他们遵守规范,尤其是在难以进行直接惩罚的情况下。
  • 详细解释:流言蜚语是人们齐心协力排挤某个成员的手段,也会对人的名誉造成极大伤害。

5. 策略性自欺欺人是为了在社会竞争中占据优势

  • 人类不仅欺骗他人,也欺骗自己,以在人前维持友善形象,并有效操控他人。
  • 详细解释:我们的大脑天生就会自我欺骗——用特里弗斯的话来说就是:“欺人者自欺以欺人。”

6. 大脑具有模块化结构,不同模块目标各异

  • 大脑分为多个模块,如微观社会学、认知与社会心理学、灵长类动物学、经济困惑,各司其职。
  • 详细解释:微观社会学用来研究人与人是如何在微观层面上互动。认知与社会心理学用来研究认知偏见和自我欺骗。灵长类动物学用来研究人是灵长类动物,具体一点儿来说就是猿。经济困惑用来研究特定的社会机构(医疗、教育、政治、慈善、宗教、新闻媒体等)。
  • 行动建议:我们应认识到自己心理不了解的程度,自我欺骗一些,采取行动,为自己谋取最佳利益,同时不至于暴露出我们惯常的那种自私自利的阴谋家嘴脸。

7. "新闻秘书"策略性地隐瞒动机,以维持理想形象

  • 大脑中的“新闻秘书”会编造理由,美化动机,隐瞒私心,使得我们在人前显得高尚。
  • 详细解释:我们会指责某位政客表里不一、动机不纯,却常常认为,医务工作者背后的驱动力量就是纯粹、美好的。而事实上,我们很可能只是搞错了驱使我们产生这类想法的动机。

8. 人类通过性、社会地位和政治竞争来提升自身

  • 这三种竞争类型显然不是完美错开的。它们彼此交集,并且有共同的目标。有时赢得其中一项竞争有助于赢得另一项竞争。例如,通常社会地位高、有政治影响力的人,求偶成功的概率更高。
  • 详细解释:这些活动在竞争的同时传达了信任、忠诚、领导力、同胞情等信息。
  • 行动建议:多参与社交,有利于增加自身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9. 人类会利用规范来避免物种内的不必要竞争

  • 人们制定了各种各样的规范来约束个体行为,比如禁止杀人、强奸、攻击或偷窃。
  • 详细解释:这是为了在更大程度上与人达成合作。比如在对人与人关系亲密度进行衡量的时候,就会使用到这些行为规范。
  • 行动建议:在生活中主动规避这些行为,有利于提升与他人的信任度。

10. 我们所见并非所得,需揭示公共生活中未经检视的黑暗面

  • 即使在公共场合,我们也会习惯性地隐藏部分动机,这和我们在私底下的做法并无二致。
  • 详细解释:因为我们的机构里装着无声的大锅炉,根据内部信号,每年都有数以万亿计的财富、资源和人类努力被铲入其中,烧为灰烬,而目的仅仅是炫耀。
  • 行动建议:不要回避感觉困难的学习方法,理解一时的困惑或挫折可能意味着你正在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在感到困难时坚持下去, 但也要适时休息,让潜意识有时间处理信息。

问答

Q: 什么是"脑中的大象"?

A: "脑中的大象"指的是明明至关重要但人们却熟视无睹的大脑运作特征;内省禁忌。简言之,是自私——我们思想中自私的部分。

Q: 什么是 "炫耀性消费"?

A: 炫耀性消费”一词而广为人知,他用这个术语解释了人们对于奢侈品的需要。事实上,人们对于奢侈品的需求很大程度是社会动机使然:为了炫富。

Q: 什么是社交整饰?

A: 灵长类动物之间通过相互整饰,可以借机结为同盟,以备不时之需。传递出了许多相关信息。整饰者说:“我愿意用我的闲暇时间为你提供帮助。”而被整饰者则会说:“太舒服了,我愿意让你从背后接近我,抚摸我的脸。”

思维导图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对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感兴趣的读者,以及希望更深入了解人类行为动机的专业人士。

作者背景

凯文·希姆勒和罗宾·汉森分别在各自的领域拥有深厚的学术和实践背景。他们将人类学、经济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知识融合,对人类行为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历史背景

本书的创作背景是社会科学领域对传统理性人假设的反思。随着行为经济学和进化心理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非理性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脑中的大象》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对人类行为的潜意识动机进行深入剖析。

章节摘要

音频

Comming S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