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库历史长安的荔枝
书籍封面

长安的荔枝

作者 马伯庸
15.0 分钟

摘要

章节总结:文后说明

总结:作者分享了创作《长安的荔枝》的灵感来源,以及创作过程中参考的史料、朋友帮助和一些有趣的小细节,也表达了对历史背后默默付出的小人物的关注。

你能获得

  • 了解《长安的荔枝》创作背景和故事。
  • 感受作者对历史的独特视角和人文关怀。
  • 发现更多历史故事背后鲜为人知的细节。

核心内容:

1. 创作灵感源于对历史中小人物的关注:

  • 作者在阅读徽州文书时,被负责迁都北京期间基层小吏周德文的经历所触动,引发了对历史背后默默付出的小人物的关注。
  • 作者认为,史书往往只关注重大事件,而忽略了支撑这些事件的无数基层人员的辛勤付出。
  • 《长安的荔枝》正是作者试图以小人物的视角来解读历史事件的一次尝试。

2. 创作过程中参考了大量史料,并得到了朋友的帮助:

  • 作者参考了《学习 101》、《杂感诗》、《岭南荔枝谱》等史料,力求在小说中还原唐代荔枝运输的细节。
  • 于赓哲老师在查找文献方向和建议上给予了指导,天冬和沙漠豪猪老师在博物学方面提供了专业意见。
  • 朋友半枝半影同学建议增加章节,使得故事更加完整。

3. 小说中一些有趣的小细节:

  • 小说中荔枝的产地选择了南海进贡的说法,并采用了天宝十四载六月一日这个时间设定。
  • 岭南荔枝道的路线参考了鲍防的《杂感诗》和吴应逵《岭南荔枝谱》里提供的路线,并结合卫星地图进行研判。
  • 小说中使用的保鲜方式,如瓮装蜡封、隔水隔冰、竹箨固藏等,皆取自宋代到清代的各种记载。
  • 主角李善德的名字,来自一本敦煌写经卷子的末尾名录。

4. 对历史的独特视角和人文关怀:

  • 作者认为,历史不应只关注帝王将相,更应关注那些默默无闻的小人物。
  • 作者试图通过《长安的荔枝》来展现小人物在历史大潮中的挣扎和命运,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坚守。
  • 作者希望读者能够通过这本书,对历史有更深刻的理解,对小人物有更多的关怀。

问答

1. 《长安的荔枝》想要表达什么?

A: 作者想通过小人物李善德的视角,展现历史大潮中普通人的挣扎和命运,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坚守。作者也希望读者对历史有更深刻的理解,对小人物有更多的关怀。

2. 作者为什么选择荔枝作为故事的主题?

A: 荔枝是一种非常容易腐烂的水果,从岭南到长安路途遥远,运输难度极大。作者认为,荔枝运输的难度可以很好地展现小人物在完成一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时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3. 《长安的荔枝》是一部历史小说吗?

A: 《长安的荔枝》虽然参考了大量的史料,但它本质上还是一部小说。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进行了一些艺术加工和虚构,以增强故事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思维导图

目标读者

《长安的荔枝》适合对历史、文化、小说感兴趣的读者阅读。特别是那些喜欢历史题材,又喜欢轻松幽默风格的读者。同时,本书也适合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命运、小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感兴趣的读者。本书语言生动,情节紧凑,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乏轻松幽默的笔触,能够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了解历史,思考人生。

作者背景

马伯庸,著名作家,以历史题材见长,擅长以小人物的视角切入宏大的历史叙事,作品风格幽默风趣,考据严谨。他的作品涵盖小说、散文、评论等多种形式,深受读者喜爱。马伯庸的创作常取材于历史细节,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笔触,将历史人物和事件重新演绎,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历史背景

故事发生在唐朝天宝年间,正值唐玄宗统治后期。此时的唐朝表面上繁荣昌盛,实则危机四伏。政治上,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当道,朝政日渐腐败;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军事上,边疆战事不断,国库空虚。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小说展现了底层小吏的生存困境和无奈,以及整个社会的种种矛盾和问题。

章节摘要

音频

Coming S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