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库哲学壹:吠陀 [前奧義書] 時期
书籍封面

壹:吠陀 [前奧義書] 時期

作者 何建興
18.0 分钟

摘要

印度哲學導論:《梨俱吠陀》、《奧義書》、《薄伽梵歌》精華

用50字左右,帶你了解印度哲學的起源、核心思想以及解脫之道。 你能獲得:對印度哲學的初步認識,理解梵我一如的真諦,掌握行動、知識和虔信三種解脫途徑,並在生活中找到慰藉與指引。

核心內容:

1. 《梨俱吠陀》〈無有歌〉:印度哲學的起點

  • 對宇宙起源的哲學玄想:從“無”到“有”的探索,對神祇和創造本源的追問。
    • 詩篇質疑世界的創造者是否真的知曉創造的過程,體現了早期印度哲學對知識和真理的懷疑與探索精神。
  • 疑問是印度哲學的起源:體現了對未知的好奇和對真理的渴望。
  • 〈無有歌〉以疑問開篇,這種提問的方式激發了後世印度哲學家不斷探索和思考宇宙、生命和真理的本質。

2. 《奧義書》:梵我一如的核心思想

  • 改造印度教聖典《梵書》對祭祀的重視:強調知識在祭祀中的力量,特別是關於祭祀、宇宙和個人之間隱秘聯繫的知識。
  • 《奧義書》認為,真正的祭祀不僅僅是儀式,更重要的是通過知識和冥思來認識宇宙和自身的本質,從而實現與大梵的合一。
  • 梵我一如論:宇宙萬物的本質等同於我人內在深處的真我。
  • 詳細解釋:通過認識、冥思萬物之間的隱秘聯繫,揭示大梵 (brahman) 與我們的真我 (ātman) 間的神聖聯繫。
  • 舉例:就像水面的波紋與水底的源頭一樣,外在的宇宙與內在的真我,看似不同,實則本質相同。
  • 梵的特徵:真 (sat)、智 (cit)、樂 (ānanda),亦即真實、智識、喜樂,另外也可以加上無限一特徵。
  • 詳細解釋:梵是宇宙的本質,具有真實、智慧和喜樂的特性,同時也是無限的,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 解脫之道:通過認識真我,達到與梵合一的境界,從而擺脫輪迴的痛苦。
  • 行動建議
    • 冥想練習:每天花一些時間靜坐冥想,專注於呼吸和內心的平靜,嘗試體驗與宇宙萬物合一的感覺。
    • 反思自省:定期反思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為,尋找與真我相違背的地方,並努力改正。
    • 服務他人:通過幫助他人來體驗與他人的連接,認識到我們都是宇宙整體的一部分。

3. 《薄伽梵歌》:知識、行動、虔信三種解脫之道

  • 背景:有修(阿周那)與黑天(奎師那)的對話,關於戰爭的道德困境和解脫之道。
  • 詳細解釋:在俱盧之戰的背景下,黑天向阿周那闡述了關於義務、行動、知識和虔信的哲學思想,旨在幫助他克服內心的掙扎,找到人生的意義和方向。
  • 黑天的勸導:智者不為生者或死者悲傷,因為靈魂永恆不滅。
  • 詳細解釋:黑天告訴阿周那,靈魂是不生不滅的,死亡只是身體的轉換,因此不應該為死亡而悲傷,而應該專注於履行自己的義務。
  • 瑜伽的真諦:成敗一如的平等心,透過智性瑜伽的修練,凝聚或堅定智性,與上神或真我相應。
  • 詳細解釋:瑜伽不僅僅是身體的鍛鍊,更是一種心靈的修煉,通過控制感官、平靜心靈,達到與宇宙和諧一致的狀態。
  • 無執的行動:不以行動的結果為動機,而是以義務和奉獻的精神去行動。
  • 詳細解釋:行動的重點不在於結果,而在於行動的本身,通過無私的行動來淨化內心,達到解脫的境界。
  • 虔信之道:對人格神的虔誠信仰和奉獻,通過愛和奉獻來與神合一。
  • 詳細解釋:虔信之道強調人與神之間的親密關係,通過對神的愛和奉獻來實現與神的合一,獲得神的恩典和指引。
  • 三種道路:知識之道、行動之道、虔信之道,分別適合不同心性的人。
  • 詳細解釋:這三種道路殊途同歸,最終都指向解脫的目標,可以根據自己的心性和傾向選擇適合自己的道路。

問答

Q: 什麼是梵我一如?

A: 梵我一如是指宇宙萬物的本質(梵)與個人內在的真我( आत्मा,ātman)是同一的。這意味著我們每個人都與宇宙的本源相連,通過認識真我,可以達到與梵合一的境界,從而獲得解脫。

Q: 《薄伽梵歌》中的「無執的行動」是什麼意思?

A: 「無執的行動」指的是在行動時不以結果為目的,而是以履行義務和奉獻的精神去行動。這種行動方式可以幫助我們擺脫慾望和恐懼的束縛,從而達到內心的平靜和自由。

Q: 知識之道、行動之道和虔信之道,我應該選擇哪一種?

A: 這取決於你的個人傾向。知識之道適合喜歡沉思的人,行動之道適合意志堅強、喜好行動的人,虔信之道則適合情感導向、有信仰熱誠的人。你也可以將三者結合起來,在日常生活中同時修煉知識、行動和虔信。

思维导图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对印度哲学、宗教和文化感兴趣的读者,特别是那些希望了解印度哲学思想渊源和发展脉络的学者和学生。此外,对于对灵性探索和人生意义追寻的读者,本书也能提供有益的启示。

作者背景

何建興先生是一位资深的印度哲学研究者,长期致力于印度宗教和哲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他在印度哲学领域拥有深厚的学术背景,对吠陀文化、奥义书哲学以及《薄伽梵歌》等重要文献有深入的研究。他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早期印度哲学的思想渊源、发展脉络以及对后世印度文化的影响等方面。通过他的研究和教学,许多学生和学者得以更深入地了解印度哲学的博大精深。

历史背景

《梨俱吠陀》是印欧语系最古老的文献,其创作时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1200年左右。这一时期是印度文明的早期阶段,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都处于形成和发展之中。《奥义书》则产生于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500年左右,是印度哲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标志着印度思想从原始的祭祀崇拜向抽象的哲学思辨转变。《薄伽梵歌》的成书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之间,正值印度教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它融合了吠陀传统、奥义书哲学和民间信仰,成为印度教的重要经典。

章节摘要

音频

Comming S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