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库经济温铁军套装(共5册)
书籍封面

温铁军套装(共5册)

作者 温铁军
18.0 分钟

摘要

告别百年激进

总结

本书作者温铁军以十年演讲汇编,深刻剖析全球化、现代化及中国“三农”问题,反思百年激进思潮,为中国发展提供另类视角。

你能获得:

  • 了解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思考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可能性。
  • 洞察“三农”问题的本质与解决策略。

核心内容

1. 全球化与世界法西斯主义:

  • 全球化加剧发展中国家内部矛盾,将最过剩的要素价格降到最低,使劳工价格与生存条件同一化。

  • 真正的全球化矛盾并非发展中国家普通民众与发达国家,而是垄断资本在全球资源资本化过程中无路可走,可能导致世界法西斯主义复苏。

    • 详细解释:
      • 全球化最初是商品自由贸易,但现在演变为资源资本化,大垄断资本反对劳动力和土地要素的全球化,以保证资本收益不断增加。
      • 一旦发展中国家没有新的资源可供资本化,可能出现重大的全球性危机,如法西斯主义复苏,因为没有新的资源就不能有资本收益。

2. 无法复制的现代化:

  • 中国正处在体制转型期,金融资本市场尚未市场化,投资机会仍然最好。

  • 欧美现代化经验不可重复,中国不能走殖民化道路,而应加强区域一体化。

    • 详细解释:
      • 中国经济增长最快,资源向资本转移收益最高,但欧美经验不可复制,因为欧美只允许自己走殖民化-现代化的路。
      • 中国要走自己的路,参与区域化的整合进程,如东北亚、东盟与中国的“十加一”,或者中印俄的整合。

3. 中国的战略转变与工业化、资本化的关系:

  • 中国的工业化必然要求制度改变,但面临资源和制度约束。

  • 农村改革的动因是政府退出,导致城乡二元结构,需要重新认识中国的发展前景。

    • 详细解释:
      • 中国资源约束导致最初的新民主主义,朝鲜战争后改变为国家资本主义工业化,迫使中国长期从农业中提取积累。
      • 政府退出农业导致城乡二元结构,改革开放使经济利益主体多元化,资源资本化和资本全球化,中国需要选择另类道路。

4. 国家资本再分配与民间资本再积累:

  • 中国的改革应被看作由劳动者积累的国家资本的一次再分配,这是民间资本再积累的基础。

  • 农村改革的成功在于农户家庭对地产和农业固定资产进行再分配,城市也应找到类似方法。

    • 详细解释:
      • 中国进行东方式原始积累,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从农村提取积累,通过票证形式计划分配。
      • 改革应还原劳动者在国家资本积累过程中付出的剩余价值,以此作为民间资本再积累的基础。

5. 中国的“三农”问题:

  • 中国在遍地小农经济的条件下追求农业现代化存在困惑,农业经济科学难以解释中国农村现实。

  • 世纪之交的“三农”问题与“入世”有关,需要解决“三农”问题的五大政策。

    • 详细解释:
      • 小农经济制约农业现代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困难,需要重新认识农业经济科学,提倡“问题意识”。
      • 解决“三农”问题的五大政策包括:政府放开盈利的涉农领域,免除一切农业税,配套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土地收益定向用于无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国家支农资金作为股权投入农民合作组织。

6. 农地制度创新:

  • 交易成本决定土地制度,土地现在是并且将越来越是农民的保障,现行农村土地制度不能轻易言动。

  • 政府与农民的交易成本高,土地制度改变需考虑资源稀缺程度和农村非农就业水平。

    • 详细解释:
      • 要稳定农民,集体土地必须以社区成员权作为基本权利依据。
      • 不可因为现在各方面矛盾复杂就要去改变家庭承包这项土地制度。

7. “非典”引发的危机与改革:

  • SARS 是一场危机,揭露的是城乡二元结构这一根本体制矛盾。

  • 防范危机最有效的手段是集中各种资源统一指挥,应重视农村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建设。

    • 详细解释:
      • 要把 SARS 当成充分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机会,把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问题重视起来,让公共资源向弱势群体倾斜。

8. 财政支农:

  • 中国农业具有公共品性质,需要财政支农。

  • 财政支农的台湾经验包括:用于农村金融业务的保险,用于市场建设,对生产性的经济实体投资。

    • 详细解释:
      • 政府和财政保障农村的社会开支,但中国财政“分盘子”体制导致乡村公共负债问题。
      • 台湾经验:政府财政支农资金并不分配到各户,而是用于农村金融业务的保险,用于市场建设,对生产性的经济实体投资。

9. 面向小农经济的资金、市场与政策问题:

  • 银行商业化改革与农户资金需求高度分散相悖,需要适宜小农经济和中国国情的政策思路。

  • 要采取特殊政策,放开农业外部规模经营,政府的投入针对有组织的合作社,启动城市化。

    • 详细解释:
      • 银行和小农经济对接有问题,只能靠农业外部规模来补充农业内部收益下降的损失。
      • 政府要放开与农业相关的领域,让农民合作经济进入,对合作社的投入要计股但不能拿回收益。

10. 西部开发:

  • 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放,而应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并实行“政府投资,国内采购”的政策。

  • 西部应该争取的政策包括:将国债投资定向用于采购西部工业企业产品,争取地方资源的部分所有权和受益权,在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条件下,允许地方有选择地放开地方金融。

    • 详细解释:
      • 主要是为解决中国内需问题,为国内民族企业谋福利。
      • 促进国内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11. 毕节扶贫开发:

  • 扶贫投资与财政体制,基层组织薄弱与制度空白,资源短缺与需求约束是毕节面临的主要问题。
  • 建议采取综合改革、统筹开发来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不发达地区加强县乡两级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的改革力度,建立可以下海融资的地方资源,大力发展包括集体经济在内的非国有经济,要把农村基层建设作为“第一等”的工作来抓。
    • 详细解释:
      • 采取综合措施可以解决地方政府和部门,无法兼顾的政策短板。
      • 可以保证党的政策落到实处。

12. 教育作为“第三产业”的投资、收益与风险:

  • 教育领域的投资机会,很大程度上源于多年来教育部门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形成的对教育资源的垄断。

  • 要重视如何与部门垄断体制交易,又要考虑投资者为了保护既得利益而提出的要求。

    • 详细解释:

思维导图

目标读者

《温铁军套装(共5册)》适合对中国社会经济问题感兴趣的读者,包括政府官员、学者、研究人员、大学生、以及关注中国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对于那些希望深入了解中国农村问题、现代化进程、以及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发展道路的读者,这套书籍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此外,对于从事乡村建设、社会工作、以及政策研究的专业人士,这套书籍也将提供实践指导和理论支持。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这套书籍,了解温铁军先生对中国社会经济问题的独特见解,从而更好地认识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

作者背景

温铁军先生是中国著名的“三农”问题专家,长期从事农村问题研究,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他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并在多个研究机构担任职务。温铁军先生的研究领域涵盖乡村治理、国家安全、全球化与国家竞争等多个方面,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深刻的洞察力。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具有学术价值,也对政策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

历史背景

该套装书籍的创作和出版,正值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和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期。中国在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后,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城乡差距扩大、环境污染加剧、社会矛盾增多等。同时,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也日益凸显,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温铁军先生的著作试图对中国的发展道路进行反思和探索,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章节摘要

音频

Coming S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