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温铁军以十年演讲汇编,深刻剖析全球化、现代化及中国“三农”问题,反思百年激进思潮,为中国发展提供另类视角。
全球化加剧发展中国家内部矛盾,将最过剩的要素价格降到最低,使劳工价格与生存条件同一化。
真正的全球化矛盾并非发展中国家普通民众与发达国家,而是垄断资本在全球资源资本化过程中无路可走,可能导致世界法西斯主义复苏。
中国正处在体制转型期,金融资本市场尚未市场化,投资机会仍然最好。
欧美现代化经验不可重复,中国不能走殖民化道路,而应加强区域一体化。
中国的工业化必然要求制度改变,但面临资源和制度约束。
农村改革的动因是政府退出,导致城乡二元结构,需要重新认识中国的发展前景。
中国的改革应被看作由劳动者积累的国家资本的一次再分配,这是民间资本再积累的基础。
农村改革的成功在于农户家庭对地产和农业固定资产进行再分配,城市也应找到类似方法。
中国在遍地小农经济的条件下追求农业现代化存在困惑,农业经济科学难以解释中国农村现实。
世纪之交的“三农”问题与“入世”有关,需要解决“三农”问题的五大政策。
交易成本决定土地制度,土地现在是并且将越来越是农民的保障,现行农村土地制度不能轻易言动。
政府与农民的交易成本高,土地制度改变需考虑资源稀缺程度和农村非农就业水平。
SARS 是一场危机,揭露的是城乡二元结构这一根本体制矛盾。
防范危机最有效的手段是集中各种资源统一指挥,应重视农村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建设。
中国农业具有公共品性质,需要财政支农。
财政支农的台湾经验包括:用于农村金融业务的保险,用于市场建设,对生产性的经济实体投资。
银行商业化改革与农户资金需求高度分散相悖,需要适宜小农经济和中国国情的政策思路。
要采取特殊政策,放开农业外部规模经营,政府的投入针对有组织的合作社,启动城市化。
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放,而应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并实行“政府投资,国内采购”的政策。
西部应该争取的政策包括:将国债投资定向用于采购西部工业企业产品,争取地方资源的部分所有权和受益权,在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条件下,允许地方有选择地放开地方金融。
教育领域的投资机会,很大程度上源于多年来教育部门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形成的对教育资源的垄断。
要重视如何与部门垄断体制交易,又要考虑投资者为了保护既得利益而提出的要求。
《温铁军套装(共5册)》适合对中国社会经济问题感兴趣的读者,包括政府官员、学者、研究人员、大学生、以及关注中国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对于那些希望深入了解中国农村问题、现代化进程、以及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发展道路的读者,这套书籍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此外,对于从事乡村建设、社会工作、以及政策研究的专业人士,这套书籍也将提供实践指导和理论支持。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这套书籍,了解温铁军先生对中国社会经济问题的独特见解,从而更好地认识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
该套装书籍的创作和出版,正值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和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期。中国在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后,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城乡差距扩大、环境污染加剧、社会矛盾增多等。同时,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也日益凸显,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温铁军先生的著作试图对中国的发展道路进行反思和探索,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