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库心理学为什么大象不听话:人类行为背后的25个心理学原理
书籍封面

为什么大象不听话:人类行为背后的25个心理学原理

作者 魏知超
18.0 分钟

摘要

为什么大象不听话:人类行为背后的25个心理学原理

  • 这本书将带你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25个心理学原理,用科学的视角理解自身与他人的行为模式。
  • 你能获得:掌握心理学基本原理,更理性地看待世界,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核心内容:

1. 心脑一体:心理活动是大脑活动的产物。

  • 心理活动并非虚无缥缈,而是物理的、生物的,可以用科学的视角理解。
  • 极端的案例:脑瘤导致性格突变,中风影响决策能力,磁场改变道德判断。

2. 大脑新旧混合、分层分工:大脑结构特点与功能定位。

  • 大脑新旧混合:大脑是在进化中逐步成形的,有古老的部分和较新的部分。
  • 分层分工:大脑不同层级掌管不同功能,但复杂心理过程涉及跨脑区协作,难以精确定位。

3. 激素善于变通:行为如何受激素调控。

  • 激素不与特定行为绑定,而是围绕核心目标,视具体情况激发出多种行为。
  • 睾酮:维护或提升地位,催产素:区分敌我。

4. 婴儿天生聪慧:写在婴儿基因里的直觉与本能。

  • 婴儿“内置”很多直觉与本能,靠它们与世界互动。
  • 婴儿是小小物理学家、小小生物学家、小小伦理学家。

5. 今人神似祖先:进化历程塑造人类心智。

  • 现代人类的心理特征很大程度上是由祖先的经历塑造的。
  • 自然选择: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偏好;性选择:老夫少妻的现象。

6. 精子多而便宜,卵子少而宝贵:两性关系的张力源自进化。

  • “精多卵少”造成男女在性心理上的根本差异。
  • 男性过度自信,女人担心男人负心,男人担心女人“负身”。

7. 基因与环境粗细相佐:先天与后天如何分工合作。

  • 基因构建大脑框架,环境塑造精细结构。
  • 基因影响环境,环境也会反过来影响基因的表达。

8. 修剪神经,提升效率:童年的大脑如何发育。

  • 童年大脑发育:先过量生长,然后慢慢修剪。
  • 儿童的“探索式学习”,学龄期的“掌握式学习”,青春期的独立生活。

9. 因材施教:理想的教育是个性化的。

  • 理想教育:教学者为学习者量身定制学习方案,并一对一互动。
  • 学习四支柱:注意力、主动参与、反馈和巩固。

10. 记忆易被修改:“抽象化”与“回忆”如何重构记忆。

  • 记忆并非对过去经验的忠实记录,而是“往日重构”。
  • 从具体到抽象,回忆会扭曲记忆。

11. 人格有多个层次:生理、社会与意志如何塑造人格。

  • 人格有多个层次:生理人格、社会人格和意志人格。
  • 每个人格层次是由不同的因素塑造出来的。

12. 扭曲真相,保障生存:感官并不忠实反映世界。

  • 感官会扭曲外部世界,以提高生存和繁衍概率。
  • 惊鸿一瞥效应,夸大危险,喜新厌旧。

13. 无比喻,难言语:人类善用比喻理解世界。

  • 语言里充斥着比喻,人们用比喻理解世界。
  • 抽象与具体连连看、空间与位置隐喻、比喻是文化的缩影。

14. 事出必有因:大脑渴望发现理由。

  • 人们相信现象一定“事出有因”,渴望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
  • 裂脑人的离奇反应、火星上的人脸。

15. 不求甚解:人类倾向做不充分的推理。

  • 人类倾向做不充分的推理,经过简单思考得出一个基本满意的答案后,就终止推理过程。
  • 利用容易收集到的信息来推理、把群体标签化。

16. 无意识、意识串联决策:两种决策路径如何配合。

  • 意识决策和无意识决策各有优势,串联在一起共同解决问题。
  • 多因素问题:意识在前,无意识在后;其他问题:无意识在前,意识在后。

17. 情绪是行动的总指挥:感知、决策、记忆如何与情绪绑定。

  • 情绪提供目标与自身的利害关系,以及利害程度的大小这两种关键信息,指挥行动。
  • 情绪与感觉、决策、记忆等心理系统深度绑定。

18. 利用情绪获取社交收益:情绪可被用来传递信号。

  • 情绪可被用作一种传递信号的媒介,把感受、思想、意志传递给他人。
  • 理性的愤怒,理性的沉没成本,情绪伪装与反伪装的博弈。

19. 情绪来自建构:情境、文化、语言如何塑造情绪。

  • 情绪是由生理感受和社会性意义组合而成。
  • 不同情境下的情绪建构、不同文化和语言下的情绪建构。

20. 情绪是道德的基础:是非判断很感性。

  • 道德判断多数时候不是基于认知层面的分析推理,而是基于情绪反应。
  • 关爱维度、忠诚维度和圣洁维度。

21. 情绪是意志力的基础:及时行乐,还是追求长远。

  • 意志力问题的核心,是对“当下的快乐”和“未来的快乐”这两个情绪选项的取舍。
  • 绕过当下的快乐、增大未来的快乐。

22. 错不在我:人有自我辩护的强烈动机。

  • 当人们身处群体时,会产生显著的自我辩护动机,为自己的行为和观点辩护。
  • 为了替行为辩护而改变自己的观点。

23. 通过从众获益:从归属与学习的角度理解从众。

  • 从众行为满足了归属的需求与学习的需求。
  • 满足归属需求有,从众满足了学习需求。

24. 破解囚徒困境,建立合作:合作关系如何建立。

  • 破解囚徒困境的方法:变单次博弈为多次博弈、增大背叛的成本预期、利用部落心态。

25. 心智被文化塑造:文化的影响。

  • 文化既是一种后天因素,也是一种先天因素。
  • 文化的影响不易察觉、文化差异:集体主义vs.个人主义、文化改变基因。

问答

Q: 什么是“心脑一体”原理?

A: 心理活动是大脑活动的产物。这个原理是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定海神针。尽管人的心理非常复杂,但它并不是虚无缥缈,它是物理的,是生物的,是可以用科学的视角来理解的。

Q: 什么是“激素善于变通”原理?

A: 激素能调控行为,但一种激素通常不止诱发一种行为。激素的功能通常并不与一种特定的行为绑定,而是与一个核心目标绑定。激素可以围绕这个核心目标,“变通地”诱发不同的行为。

Q: 什么是“修剪神经,提升效率”原理?

A: 婴儿出生后,大脑里的神经元数量先是会急剧增多,到3岁左右时,神经元连接数达到峰值。此后,大脑启动慢慢修剪神经元的过程。随着孩子的成长,大脑里多余的、不常用的、低效率的神经元会被慢慢修剪掉。神经元数量在整个童年阶段逐步减少,直到成年。

Q: 为什么理解“两性关系”要提到”精子多而便宜,卵子少而宝贵”?

A: 男女之间在两性关系上的不少矛盾和冲突都可以追溯到很早期的进化历程中。两性刚形成的时候,这个关键生理差异就形成了。在这个生理基础之上,男女的各种性心理在进化的历程中不断地被有差别地塑造出来。

Q: 心理学领域,怎样用科学的方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A: 心理学领域想要提出一个科学的问题,需要通过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的方式。 1. 猜意图:你要问的“是不是”,并没有包含在问题中,而是隐藏在提问者的意图里。 2. 拆句法:逐词分析, 也就是一个词一个词地问“是不是”。

Q: 心理学研究中,如何严谨的使用“比较思维”?

A: 评价一件事情产生的效果好不好,一种操作到底有没有效的时候,其实都是拿它与一个对照条件相互比较出来的。 1. 需要跟“最小变化的平行宇宙”比较。 2. 创造“最小变化”很重要。需要尽可能接近“最小变化”,而这种摸索可能永无止境。

思维导图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对心理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以及希望通过心理学知识改善人际关系、提升生活质量的人群。尤其适合以下读者:

  1. 希望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模式的人。
  2. 希望改善人际关系,提升沟通技巧的人。
  3. 希望在职场中更好地运用心理学原理,提升领导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人。
  4. 希望通过心理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提升幸福感的人。
  5. 心理学爱好者和学生。

作者背景

魏知超是一位心理学作家,致力于将心理学原理应用于日常生活,著有《为什么大象不听话:人类行为背后的25个心理学原理》等作品。他擅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复杂的心理学概念,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

历史背景

本书创作于心理学知识日益普及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自身行为和心理机制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同时,社会竞争压力增大,人际关系复杂化,使得人们更加需要心理学的指导。本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旨在满足大众对心理学知识的需求,帮助读者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章节摘要

音频

Comming S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