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封面

乡土中国

作者 费孝通
15.0 分钟

摘要

乡土中国总结

本书以乡土社会为基点,剖析中国社会结构与人际关系,揭示了熟人社会、伦理道德、权力结构等深层运作逻辑,帮助读者理解中国社会文化之根。

  • 你能获得: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结构,认识乡土文化对当代中国的影响,反思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适应。

核心内容:

1. 乡土本色:

  • 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人们世代居住在土地上,生活方式具有地方性、稳定性和熟悉性。
  • 详细解释:
    • 乡土社会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与土地紧密相连,不易流动,形成稳定的社区。
    • 社区内部人际关系熟稔,彼此了解,信任感强,形成礼俗社会。
    • 农业生产的分工程度较浅,人们聚居在一起更多是出于水利合作、安全保卫等原因。
  • 行动建议:了解乡土社会的特点,有助于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基础,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

2. 文字下乡:

  • 乡土社会并非不需要文字,而是由于其熟人社会和面对面交流的特性,文字的必要性降低。
  • 详细解释:
    • 乡土社会人际关系紧密,信息传递主要依靠口头语言和非语言符号(如表情、动作)。
    • 文字作为一种间接的交流工具,在信息传递方面存在局限性,易产生误解。
    • 乡土社会更注重经验和习惯,对抽象的普遍原则需求不高。
  • 举例:在熟人社会中,人们可以通过声音、气味等来辨认彼此,无需使用姓名。

3. 差序格局:

  • 中国社会结构并非团体格局,而是以“己”为中心,如水波纹般向外扩散的差序格局。
  • 详细解释:
    • 每个人都是其社会影响圈子的中心,亲疏远近关系呈现差异性。
    • 伦理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公私界限模糊。
    • 差序格局具有伸缩性,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 行动建议:认识差序格局,有助于理解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和道德观念,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更加灵活和周全。

4. 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 中国传统道德并非建立在普遍的原则之上,而是与差序格局紧密相连,以私人关系为基础。
  • 详细解释:
    • 道德规范因人而异,取决于行为者与“自己”的关系亲疏。
    • 孝、悌、忠、信等道德要素都与私人关系相关。
    • 缺乏个人对于团体的普遍道德,公私界限模糊。
  • 举例:一个人可以为了自己牺牲家,为了家牺牲族,道德标准具有伸缩性。

5. 家族:

  • 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社群是小家族,而非家庭,其结构具有氏族性,功能多样,具有长期性和绵续性。
  • 详细解释:
    • 小家族以父系血缘关系为基础,包括多代同堂的亲属。
    • 家族不仅具有生育功能,还承担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功能。
    • 家族内部关系以父子、婆媳关系为主轴,强调纪律和效率,感情生活相对淡漠。

6. 男女有别:

  • 乡土社会为了维持稳定,实行男女有别的原则,在生活上加以隔离,在心理上不求契合。
  • 详细解释:
    • 男女之间不必求同,减少感情的激动,避免破坏秩序。
    • 感情定向偏于向同性方面发展,同性组合较为常见。
    • 男女有别的界限也减少了不在实利上打算的刺激,使乡土社会具有实用精神和现世色彩。

7. 礼治秩序:

  • 乡土社会是一种礼治社会,依靠传统和教化来维持秩序,而非法律和权力。
  • 详细解释:
    •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通过教化和习惯养成,使人主动服膺。
    • 礼治以传统为基础,乡土社会环境稳定,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
    • 礼治强调个人修身克己,维护社会秩序,而非个人权利。

8. 无讼:

  • 在乡土社会,诉讼被视为可耻之事,调解是一种教育过程,目的是维护传统的礼治秩序。
  • 详细解释:
    • 乡土社会强调规则的内化和自觉遵守,而非外在的法律约束。
    • 调解是通过教育和伦理说教,使当事人认识到错误,恢复和谐关系。
    • 现代司法制度与乡土伦理观念存在冲突,可能导致社会秩序的破坏。

9. 无为政治:

  • 乡土社会实行无为政治,权力松弛微弱,让位于同意权力和长老权力。
  • 详细解释:
    • 存在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两种权力形式,但因农业社会的经济限制,横暴权力较弱。
    • 同意权力范围较小,权力结构松弛微弱,人民生活具有较大的自治空间。
    • 为了皇权自身的维持,确立了无为政治的理想。

10. 长老统治:

  • 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中,除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外,还存在一种教化性的长老权力,既非民主又异于专制。
  • 详细解释:
    • 长老权力基于社会继替的过程,通过教化使新成员适应社会生活。
    • 在稳定的文化传统下,年长者握有强制年幼者的教化权力。
    • 乡土社会用不上常态曲线,模子里印出来的一套,强调循规蹈矩,不为人先,不为人后。

11. 血缘和地缘:

  • 乡土社会是一个血缘社会,社会地位和权利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地缘关系依附于血缘关系。
  • 详细解释:
    • 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社会的差次。
    • 生育是社会持续所必需的,社会用血缘关系来规定各人的社会地位。
    • 世代间人口的繁殖,像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在地域上靠近在一伙。

12. 名实的分离:

  • 乡土社会在变迁过程中,由于长老权力的存在,传统形式不准反对,导致名实分离,出现虚伪和口是心非。
  • 详细解释:
    • 长老代表传统,遵循长辈教诲被视为孝道,难以进行改革。
    • 领导阶层适应变动的速率跟不上社会变迁,社会变迁也不致引起人事冲突。
    • 对于不能反对而又不切实用的教条或命令,人们只有加以歪曲,只留一个面子。

13. 从欲望到需要:

  • 乡土社会中人可以靠欲望去行事,而在现代社会中欲望并不能作为人们行为的指导,于是产生“需要”和“计划”。
  • 详细解释:
    • 在乡土社会中,个人的欲望常是合于人类生存条件的,人们依着欲望而行为。
    • 在现代社会里,知识即是权力,生活需要有计划,是依他们的需要去做计划。
    • 将生存的条件变成了自觉,自觉的生存条件是“需要”。

问答

Q: 什么是乡土社会?

A: 乡土社会是指以农业为基础,人们世代居住在土地上,生活方式具有地方性、稳定性和熟悉性的社会。

Q: 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有何不同?

A: 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如水波纹般向外扩散,伦理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团体格局则像捆柴,有明确的界限,成员地位平等,注重普遍的规则和权利。

Q: 礼治社会与法治社会有何区别?

A: 礼治社会依靠传统和教化来维持秩序,强调个人修身克己;法治社会依靠法律和权力来维持秩序,强调普遍的规则和个人权利。

思维导图

目标读者

《乡土中国》适合对中国社会、文化、历史感兴趣的读者,特别是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和研究者。对于希望了解中国社会基层结构、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变迁的人士,本书也是一本极具价值的参考读物。此外,政府工作人员、乡村建设者等也可以通过阅读本书,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从而为相关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作者背景

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193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获社会学学士学位;1938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哲学博士。曾任云南大学燕京社会学研究室主任、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等职。费孝通先生一生致力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研究,对中国社会结构的分析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历史背景

《乡土中国》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正值中国社会经历剧烈变革时期。抗日战争的爆发,使得大量人口流动,城乡差距日益显现,传统社会结构面临解体。费孝通先生有感于中国社会转型之困境,试图通过对乡土社会的研究,为中国社会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同时,西方社会学理论传入中国,也为费孝通先生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他力图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以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章节摘要

音频

Comming S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