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库经济新经济学
书籍封面

新经济学

作者 向松祚
18.0 分钟

摘要

新经济学

以下是对《新经济学》一书绪论和第一章的总结:

1. 总结: 本书批判主流经济学,提出“以面向未来的无限创造性”为核心的新经济学范式,旨在更深刻地理解人类经济行为的本质。 你能获得:

  • 颠覆传统经济思维,用全新视角理解经济体系。
  • 洞悉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掌握未来发展的关键。
  • 看清创新本质,找到创新和创新的新路径。

2. 核心内容:

1. 批判主流经济学的局限性:

  • 主流经济学基于“理性经济人”和“完全信息”等假设,构建静态均衡模型,与现实脱节,无法解释创新、经济波动等重要现象。

  • 传统经济学过度数学化,忽视了社会、心理等因素,导致解释力和预测力不足。

  • 投资大师芒格指出主流经济学的自闭、物理学嫉妒、忽视心理学等九大缺陷。

    • 详细解释:
      • 传统经济学过度依赖数学模型,忽略了非量化因素,无法应对现实世界的复杂性。
      • 经济学应该吸收其他学科的精华,但不能盲目模仿物理学,要保持自身的独特性。

2. 呼唤新经济学范式:

  • 新经济学范式应以“人心本具自足的面向未来的无限创造性”为哲理基础,重新认识人性的本质。
  • 将人类经济行为区分为“适应性经济行为”和“创造性经济行为”,侧重研究创造性经济行为。
    • 详细解释:
      • 适应性经济行为旨在实现现有资源的最优配置,是传统经济学的研究重点。
      • 创造性经济行为面向未来,强调创新和价值创造,是新经济学的核心。

3. 强调人心的无限创造性:

  • 人心的无限创造性是“一心开二门”,即道德(精神)创造性和知识(物质)创造性。
  • 一切社会科学或人学,都应以认识人性的本质或人心的本质为基本出发点。
    • 详细解释: -人心的道德创造性指引人们追求道德和精神的提升。 -人心的知识创造性驱动科技进步和物质财富的创造。

4. 探索经济体系的动态演化:

  • 新经济学范式将人类经济体系视为动态演化的生命体系,与新古典经济学静态均衡的视角形成根本区别。
  • 从生物学视角研究人类经济活动,引入“熵”和“熵减”理念,用“生命内能”概括生命的本质。
    • 详细解释:
      • 将人类经济体系看作动态演化的生命体系。
      • 需要引入物理学所创造的“熵”或“熵减”理念。

5. 重视创造、创新和企业家精神:

  • 新古典经济学没有企业家、创新和创造的概念,但企业家才是人类经济活动,尤其是创造性经济活动的真正主角。
  • 系统研究企业家创造性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是新经济学范式成功的关键。
    • 详细解释:
      • 将企业家视为一切创造性经济活动的中枢或主角。
      • 要真正认识人类经济体系动态演化的本质,就必须深入研究企业家创造性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

6. 提出现代社会对经济学的普遍失望:

  • 经济学解释力和预测力太差。

  • 过度数学化。

  • 忽视美德效应和恶行效应。

    • 详细解释:
      • 人们对经济学预测经济现象或经济趋势的能力普遍不满意,甚至恼怒。
      • 过度数学化本质上是学科的根本理论基础有内在缺陷。

问答

Q: 什么是新古典经济学最根本的缺陷?

A: 新古典经济学将人性的无限创造性和经济体系的复杂性置之度外,将经济体系的动态、演化、非线性、非均衡置之度外,将人类经济体系动态演化的关键主角——创新者和企业家置之度外,将企业追求独特性和垄断的基本目标和事实置之度外,将预期的不确定性和知识信息的创造置之度外。

Q: 经济学应该如何发展?

A: 经济学应该平衡地运用哲学、历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数学思维,而不仅仅是专注于追求数学模型的完善和优美。需要重塑理论基础,

思维导图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对经济学理论和实践感兴趣的读者,特别是那些希望了解新经济学范式和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学者、政策制定者和企业管理者。

作者背景

向松祚是一位经济学家,曾任职于多家金融机构,并长期从事宏观经济研究和教学工作。他对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有着深刻的理解,并致力于推动中国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

历史背景

本书创作于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作者对主流经济学的解释能力和预测能力提出了质疑,并试图为经济学寻找新的理论基础,以更好地解释和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现实。

章节摘要

音频

Comming S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