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库食物鱼·翅与花椒 (译文纪实)
书籍封面

鱼·翅与花椒 (译文纪实)

作者 扶霞·邓洛普 (Fuchsia Dunlop)
15.0 分钟

摘要

鱼翅与花椒:一场味蕾与文化的探险之旅

  • 本书讲述了一个英国女孩扶霞在中国探索美食的故事,展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各地风土人情。
  • 你能获得:了解扶霞如何从对中国食物的抗拒到热爱,体会中国饮食文化的魅力,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融合。

核心内容:

1. 饮食是文化认同的核心

  • 人们对食物的喜好与厌恶,深深根植于文化背景和社会认知。
  • 保持饮食习惯是一种自我保护,避免受到未知文化的冲击和威胁。
  • 在异国他乡,坚持自己的饮食习惯可以减少迷失感,保持自我认同。

2. 中国人“啥都吃”的饮食观

  • 中国人传统上不将动物划分为“宠物”和“可食用的动物”,观念上没有太多饮食禁忌。
  • 中国饮食文化充分利用动物的各个部分,追求物尽其用。
  • 这种杂食性在西方人眼中可能显得怪异,但在中国是一种节约和不浪费的精神体现。

3. 中国烹饪的精细与复杂

  • 中餐烹饪讲究精细的刀工,多种烹饪方式以及味道的巧妙结合。
  • 刀工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让食材在烹饪过程中达到最佳口感和风味。
  • 丰富多样的调味技巧和烹饪手法,造就了中餐令人惊叹的多样性。

4. 地域饮食文化差异巨大

  •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饮食习惯差异巨大,不能简单地概括为“中餐”。
  • 不同地区的食材、烹饪方法和口味偏好各不相同,展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
  • 西方人对“中餐”的刻板印象,恰如中国人对 “西餐”的误解。

5. 政治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

  • 历史事件,如文化大革命,对中国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 政治运动改变了餐馆的经营模式,也影响了食材的获取和烹饪方式。
  • 动荡的社会环境中,食物成为一种安全的享受,一种慰藉。

5. 融入异国文化的代价

  • 深入了解一种新的文化,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甚至可能改变原有的价值观和身份认同。
  • 长期沉浸在异国文化中,可能会模糊自我文化的边界,导致文化认同的危机。
  • 食用当地食物是一种融入文化的途径,同时也可能改变个人的饮食偏好和文化归属感。

6. 香港:中西方文化的交汇点

  • 香港独特的历史和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中心。
  • 香港的饮食文化体现了东西方元素的融合,人们可以自由选择各种美食,毫无文化隔阂。
  • 香港为身处中西方文化冲突中的人提供了一个“减压舱”,帮助他们适应和过渡。

问答:

Q: 为什么西方人对中国菜中一些奇怪的食材感到震惊?

A: 西方文化将动物分为“宠物”和“可食用的动物”,观念上对食用某些动物有禁忌。此外,他们对动物的各个部分的使用习惯与中国不同,因此会对中国菜中一些奇怪的食材感到震惊。

Q: 为什么作者说想要学好川菜就必须要学屠宰?

A: 要学习真正的川菜,需要使用最新鲜的食材,包括活鱼,活鸡等。并且每个部分都会物尽其用,充分利用,避免浪费。

Q: 如何理解中国人对快餐文化,肯德基,麦当劳的难以接受?

A: 食物往往是一个国家文化组成的重要的一部分。在文化和认知上,中国人很难认同西方的快餐文化。

Q: 为什么中国厨师在烹饪过程中更喜欢使用味精?

A: 一方面是中国人对科学技术抱着积极态度,另一方面味精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替熬制高汤、使用高级食材。

思维导图

目标读者

对中国美食文化、中西方文化交流、以及纪实文学感兴趣的读者。

作者背景

扶霞·邓洛普是一位英国美食作家,专门研究中国菜。她毕业于剑桥大学,能说流利的中文。她曾在中国生活多年,学习和研究中国美食文化。著有《川菜》、《鱼翅与花椒》等多部关于中国美食的著作。

历史背景

本书创作于21世纪初,正值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期。作者以独特的视角记录了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美食文化的变迁,以及中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的有趣现象。

章节摘要

音频

Coming S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