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库个人发展专注的真相
书籍封面

专注的真相

作者 李笑来
18.0 分钟

摘要

专注的真相

  • 本书用脑科学的原理,揭示了注意力稀缺的真相,以及如何避免多巴胺被劫持,找回专注力的方法。
  • 你能获得:1. 认知大脑运行机制,摆脱“上瘾”状态。 2. 掌握提升专注力的方法,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3. 重新掌控生活,成为一个更高效、更有价值的人。

核心内容:

1. 多巴胺不是快乐物质,而是“冲动”物质。

  • 多巴胺引发的是想要满足欲望的冲动,快感是内啡肽、催产素等其他化学物质引发的。
  • 多巴胺分泌的原因,是对上一次愉悦的“预测错误”和“意外惊喜”。
  • 举例:小老鼠实验,被电极刺激分泌多巴胺,不断产生“想要”的冲动,最终累死。
  • 行动建议:避免总是做重复的事情,给自己制造一些小惊喜,可以提高对生活的满意度。

2. 极易被劫持的多巴胺系统。

  • 人类探索和进步与多巴胺有关。
  • 毒品、赌博、色情、烟酒糖茶、购物癖、电子游戏、直播打赏等,都会劫持多巴胺系统。
  • 劫持方式:加强欲望回路,削弱控制回路。
  • 产生多巴胺的物理器官(黑痣和腹侧被盖区)到控制回路(前额叶皮层)的距离远比欲望回路的距离更远,这是理智很难战胜冲动的主要原因。
  • 毒品摧毁了多巴胺系统之后,人的价值观会完全不一样。
  • 行动建议:远离毒品和容易上瘾的事物,为自己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3. 更便宜更隐蔽的毒——“永远在线”。

  • 手机是一个永远在线的器官,人们害怕错失机会(FOMO),多巴胺系统容易被劫持。
  • 很多人不知不觉就会拿起手机,进行一番并没有任何真正收获的查看。
  • 注意力经济:把大量人的注意力集中到一起,就能够赚到大规模的金钱。
  • 游戏公司研究如何设计进阶系统,让用户欲罢不能。
  • 媒体更多报道坏消息,各种平台都加上社交属性和算法,为了确保用户看到他们喜闻乐见的。
  • 行动建议:有意识地减少使用手机的时间,关闭不必要的通知,培养其他的兴趣爱好。

4. 不知不觉失去的是专注和更多有价值的东西。

  • 专注是一种难得的心态,彻底屏蔽了外界之后的状态。
  • 只有你注意到的,才可能是你的。
  • 关心(interest) -> 注意(attention) -> 故意(intention) -> 专注(focus)。
  • 我们经常说,人生最重要的就是选择,实际上在说的就是注意力。
  • 关注(所谓的关心和注意)来自于两个方面:大部分基于先天的本能,小部分靠后天学习的认知。
  • 行动建议:主动关闭手机,给自己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5. 多巴胺系统被劫持的恶果。

  • 多巴胺系统长时间被劫持,引发多巴胺失调,产生不可逆的生理变化(大脑结构性损伤)。
  • ADHD(多动症)、抑郁症、帕金斯症,本质上都是注意力功能受损或缺失。
  • 注意广度(attentionspan)越来越短,导致易怒、焦躁、缺乏同情心、无法深入思考、拒绝使用文字等。
  • 未成年人多巴胺系统甚至不用被挟持,因为他们的大脑皮层压根就没有发育完整。
  • 做了并不爽,但是不做就会非常难受。

6. 家里有婴幼儿就扔掉电视。

  • 电视在损害人类注意力方面绝不亚于各种小屏幕的智能触摸设备。
  • 电视能一直潜移默化的降智。
  • 幼儿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表示他们正在全神贯注地学习。换言之,对某事极感兴趣和全神贯注并不保证学习和学习效果。
  •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无法理解在二维平面里展示出来的三维世界。
  • 行动建议:限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多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参加文娱活动。

7. 价值稀缺资源是什么?

  • 注意广度(attentionspan)指一个人注意力被吸引后,保持注意力集中的时长。
  • 司马赫:资讯消费掉的是资讯接受者的注意力,大量的资讯造成了人们的注意力的贫乏。
  • 过去人们之间最大的差距是贫富差距,现在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异是注意力上的贫富差距。
  • 给你一个不等式哈,你记住这个有意义的,注于广度,它就是大于20分钟的。
  • 注意力只有两分钟不到的人,最终只能呆在山脚下。他们不能学习,他们不能生产,不能设计,不能创造,不能组织,甚至连销售都做不好。

8. 不可抗拒的诱惑来自哪里?

  • 一旦感受到诱惑的时候,多巴胺就开始分泌产生相应的冲动,以及需要被满足的欲望。
  • 不是诱惑太大,而是缺乏判断,比较不够严肃,比较结果不够严重,换个说法就是价值观不够坚定。
  • 诱惑不是来自于外部的某人某物,而是生于自身,自身的价值观决定了诱惑是否存在,以及如果存在的话,那诱惑的程度究竟有多高。
  • 压根没有价值观,就是压根没有比较过,或者甚至不知道该和谁比较怎么比较。
  • 行动建议:认真审视自己的价值观,思考什么对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9. 恐惧也可以是有效的防御。

  • 既然已经被提醒了,请问谁有没有前额叶皮层呢?
  • 恐惧是预装在我们大脑里的一种情绪。
  • 我们需要戒掉什么坏习惯,或者当我们需要养成什么好习惯的时候呢?这是恐惧其实是最有效的工具。
  • 行动建议:了解多巴胺被劫持的危害,时刻提醒自己,让自己对上瘾行为产生恐惧感。

10. 一定要重视文字,善用文字。

  • 短视频的流行几乎瞬间抹杀了人类多年的扫盲努力。
  • 很多人不是不想阅读,而是不能,真的是做不到而已。
  • 很多人不思考,其实只不过是真的想不起而已,因为他们的注意广度实在是太短了。
  • 短视频内容生产者做的更多的是名副其实的饲料。
  • 行动建议:多阅读,写作,提高自己的文字能力和思考能力。

11. 为自己洗脑也不是不可以。

  • 大脑更倾向于相信自己想出来的东西,而不是从别处听到的、看到的东西。
  • 洗脑就是通过短时间内足量的重复把思考、判断、行动的流程直接固定在纹状体内。
  • 复述:用你自己的话,对自己再讲一遍,并且还要讲很多遍,换很多种说法。
  • 准备一个本子,对开的两页,一边写着种种的好处,另外一边写着种种的坏处。
  • 行动建议:找到对你来说重要的道理,然后不断地复述,直到它成为你自己的信念。

12. 用来做这个就不能用来做那个。

  • 选择意味着放弃,放弃一部分是为了选择另外一部分。
  • 与坏习惯作斗争,很多的时候并不见得是优势策略,反过来做可能更有效。纵容好习惯会有效的抑制坏习惯。
  • 一旦我们把时间、精力、注意力、意志力用在一个更好的地方的时候,我们就确不大可能剩下什么还可以用在更差的地方。
  • 行动建议:培养好的习惯,让好的习惯占据你的生活,从而减少坏习惯的发生。
  • 父母要做的,是想尽一切办法用其他有意义的活动占据孩子的注意力。
  • 行动建议:多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尽早教会孩子编程。

13. 都不是超人,却有可能过人。

  • 我们都要先承认自己的普通,承认自己的局限,那肯定是更为安全的策略嘛。
  • 想要夺回自己的生活,掌控自己的注意力或者意志力,首先要明白一个,无论如何,谁都改变不了的事实:选择意味着放弃。
  • 为了变成更好的自己要做的,很重要的决定是放弃改正一些坏毛病。
  • 坏毛病很多,可总有大小之分吧,小一点的,那就算了,扛着吧,扛一辈子也就扛着了。
  • 行动建议:诚实面对自己,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把精力放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

14. 冥想不一定最有效最普世。

  • 传统的冥想是通过关闭各种器官,逐步感受不到他们的同时,把注意力只集中到某一个事物上。
  • 朗读和跑步其实是可以做一辈子的事情,它会自然而然的提高语言能力,尤其是记忆能力。
  • 弹奏比朗读的时候需要协调的器官多得多。
  • 文艺活动对大脑的健康发展实在是太有帮助了。
  • 行动建议:尝试朗读、弹奏乐器、跑步等活动,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式,锻炼自己的注意力。

15. 你没想到最该专注的地方。

  • 人们普遍误以为不断被干扰的,最重要的是他们的工作和学习,而更重要的是睡眠运动放松。
  • 大脑是人体内最耗能的器官,所以你必须拥有一个更大容量的电池。
  • 睡眠对大脑来说,就好像是在电池充电,运动就好像是电池扩容,放松就好像是电池优化。
  • 行动建议:保证充足的睡眠,坚持运动,学会放松,才能更好地工作和学习。
  • 以学习的方式工作,为了学习做事,以学习效果作为衡量自己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

16. 另一顺序决定质量的例子。

  • 人天生就只能一点一点的逐步接触整个世界。
  • 关注的重点顺序会由自身大于家人,大于朋友,大于同事,大于世界,不由自主的变成世界,大于同事,大于朋友,大于家人,大于自己。
  • 外界很少有人真正关心你,若是竟然有人关心,那么他们所关心的还真的不一定是你,更可能是你的钱包而已。
  • 行动建议:把关注的重点顺序重新调整回来,自己大于家人,大于朋友,大于同事,大于世界。

17. 判断是否值得的终极标准。

  • 时间是我们的终极生产资料,我们这一生所有的其实都是从自己的时间里挖出来的。
  • 今天我要做的这个事情,真的值我一生的万分之一吗?

思维导图

目标读者

《专注的真相》的目标读者是所有希望提高专注力、改善工作效率和实现个人成长的人。具体来说,这本书适合以下人群:

  1. 职场人士: 面对工作中的各种干扰,希望提高工作效率和专注力。
  2. 学生: 需要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
  3. 家长: 关注孩子注意力发展,希望帮助孩子培养专注力的父母。
  4. 个人成长爱好者: 追求自我提升,希望掌握专注力这一重要技能的人。
  5. 对脑科学感兴趣的人: 希望了解注意力背后的科学原理,从而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注意力。

作者背景

李笑来是一位知名的中国作家、天使投资人,也是一位连续创业者。他曾任新东方名师,以其独特的教学风格和幽默的语言深受学生喜爱。之后,他投身于互联网和区块链领域,著有多部畅销书籍,如《把时间当作朋友》、《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等。李笑来以其对科技趋势的敏锐洞察力和对个人成长的深刻思考而闻名。

历史背景

在信息时代和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息过载和注意力分散的挑战。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和各种应用程序不断争夺用户的注意力,导致人们难以集中精力完成重要的任务。这种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促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专注力的价值和意义。《专注的真相》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旨在帮助读者应对这一时代的挑战。

章节摘要

音频

Comming S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