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器通过接口暴露管理系统的钩子,提供更丰富的管理功能。
传统的容器管理接口有限,通常只有run()、pause()和stop()等基本操作。
详细解释:
在单个主机上协同调度的多个容器,实现更复杂的功能。
容器管理系统需要支持将多个容器作为一个原子单元进行调度。
详细解释:
举例:
利用模块化容器构建协调的多节点分布式应用。
详细解释:
举例:
A: Sidecar模式是指在主容器旁边部署一个辅助容器,用于扩展和增强主容器的功能,例如日志收集、监控等。
A: Ambassador模式是指使用一个容器作为代理,负责主容器与外部服务的通信,从而简化应用程序的开发和测试。
A: Adapter模式是指使用一个容器来转换和标准化应用程序的输出,为外部世界提供统一的接口,例如统一监控接口。
本文档的目标读者是分布式系统开发人员、架构师以及对容器技术和微服务架构感兴趣的专业人士。读者应具备一定的分布式系统和容器化技术基础。
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和 90 年代初,面向对象编程彻底改变了软件开发,推广了将应用程序构建为模块化组件集合的方法。如今,随着由容器化软件组件构建的微服务架构日益普及,我们看到了分布式系统开发中类似的革命。容器特别适合作为分布式系统中的基本“对象”,因为它们在容器边界处建立了隔离墙。随着这种架构风格的成熟,我们开始看到设计模式的出现,就像我们对面向对象程序所做的那样,原因也相同——以对象(或容器)的方式思考可以抽象出代码的底层细节,最终揭示各种应用程序和算法通用的更高级别的模式。